11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报道: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境内管护的公路只有110公里,在这一百多公里的路上,执法的人员竟高达两百人,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人管一公里,财政无法承担全部费用,这两百人就只能是靠路吃路,上路罚款。
在河南永城市,《经济半小时》记者跟随河南永生运输公司的车辆进行暗访体验,一天时间,这家运输公司的22辆车被罚款24次,处罚金额2600元,平均单次罚款108.33元。在处罚的事由中,这些车的“违法行为”分别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掉头妨碍行驶”安全设施不全”等,而这些罚款的交警和执法人员许多连车都未下,几乎是见车就罚。
公路上的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被人形象地称为“三乱”,可谓是人人共愤,从1994年国家纠风办等发文制止“三乱”起,20年来,相关文件可谓数不胜数。就在今年3月18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务院纠风办、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五部门还曾联合印发《2013年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点》,对治理公路“三乱”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严肃查处沿路停车乱罚款、乱收费行为,重点查处以罚代管、收“黑钱”等行为,加大对公路“三乱”属地监管责任不落实、履职不到位以及不作为等问题的查处力度,将违规执法人员坚决清理出执法队伍,并追究相关责任。但是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遗憾地看到,每次治理过后不久,三乱”又卷土重来,而且一次比一次胆大,一次比一次嚣张。公路“三乱”事实上早已成为顽症痼疾,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远非一次一次发文整顿所能奏效。
有关专家也指出,自从我们国家实行费改税后,公路养护相关管理部门的这种财政经费,相应地从税收来源去征收,但由于这块税收多年来未调整,相应地经费也就拨不下去,管理部门缺乏经费,必然想办法补充,补充经费的渠道,就是靠路吃路,罚款返成,在金钱面前,逐渐人们对法律法规失去敬畏。相对于受害的司机来讲,起先曾仗义执言,越级举报,不过每每仗义举报一次,轻则得到更重的罚款,重则甚至换来拳头打击,经常跑车的司机们,也渐渐学“乖”了,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过高的罚款运费最终还是加在了消费者的头上。
“三乱”屡禁不止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各地许多的交通运管部门都有大量的超编人员,这些七大姑八大姨通过各种关系和门路进去的人员,都等着伸手要钱,而经费不足,又不得不再招聘许多临时工上路“罚款”,如果超编人员不解决,国家拨再多的钱,司机放再多的“血”,都不能让这些“三乱”人员彻底停止马路成为提款机的冲动。(文/来祥生)
责任编辑:李甲
上一篇: 广告打出“擦边球” 误导市民没商量
下一篇: 最严“限宴令”背后的担忧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