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5年的钟声刚刚敲响时,聚集在上海外滩喜迎新年的人们不会想到,一场意外的踩踏事件让这个新年变得格外沉重,36个鲜活的生命在这场事故悄然逝去,而他们中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踩踏事件,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似乎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据公开报道统计发现,自2000年以来,我国至少发生了15起踩踏事故,至少有140人在事故中丧生,310人受伤。
每每发生事故,各方都在反思,反思硬件设施设计是否合理、建筑质量是否过关?反思软件管理是否到位、安全教育是否缺失?这些分析固然都有道理,但记者认为,这些踩踏事故背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人们在踩踏事故中表现出来的无秩序。
据上海踩踏事件一现场目击者断言,事件不排除人祸因素。该目击者称,一开始还没事,但有些看客推波助澜,直呼“快点挤!”事后说起此事,该目击者对这些看客表示出深切的痛恨。
踩踏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秩序的时候出现了拥挤和推搡,而身在现场的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规则意识。为了让人们守秩序、懂规则,上海一主流媒体也在事故后及时推出“提升素质从我做起”栏目,首期关注“请靠右行走”,倡导所有市民在出行时、在公共场所都靠右行走,有序地跟随人潮前行,以保证不因双向人流的挤压而产生混乱,引发事故。
其实,在很多国家,市民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很强,即便地震之后的疏散撤离也都秩序井然。但在我们这里,拥挤似乎已成一种常态,从车站、码头,再到学校、商场,一切有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人们盲目拥挤的场所。曾经还有人在网上吐槽,抱怨中国乘客连坐飞机都要抢着挤进舱,似乎晚了就会没有座位一样。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文明守序、礼让谦和,是我们老祖先的光荣传统。但今天,人心的浮躁,让我们的秩序意识日渐缺失,红灯亮,我们要抢;排队等,我们要挤;上公交,我们要冲……这样一来,置秩序于九霄云外,又如何能保护安全呢?试想,如果那些外滩观景的人们都很守秩序,踩踏悲剧还会发生吗?
没有公共秩序,就没有自身安全。又到年关了,春运大幕即将开启,归心似箭的游子即将踏上返乡旅途,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会比平常更加拥挤;在市区大街小巷、各大商场,车辆和购物的市民也会逐渐增多;而在公园、广场等地,也会举办一系列的新年活动……面对人潮涌动,如何过个“平安年”,是我们大家都应该重视与思考的问题,而其中,秩序与礼让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晓琳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认清自我,切莫自欺欺人
下一篇: 举报“一表通”反腐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