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2014年上半年刚刚高价买入奶牛的河北省奶农们正忍受煎熬。去年下半年以来,鲜奶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收购价下跌至3.3元/公斤,而与此同时,饲料售价居高不下,养殖成本上升。更要命的是奶企鲜奶用量减少,奶农的鲜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鲜奶喂猪或倒掉,甚至把刚刚怀孕的奶牛卖掉,成了奶农们不得已的选择。(1月6日《新京报》)
如上所述,面对倒牛奶、卖乳牛的一幕,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产能过剩,因为它是诸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按理说,之所以出现今天“奶贱伤农”的局面,与奶农受彼时市场行情看好、经不住投资回报率高的诱惑,同时又缺乏对市场风险准确的判断,盲目跟风高价购买奶牛扩大鲜奶的产量有关。
牛奶这种商品比较特殊,它担负着“强壮中国人”的重任,尤其是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乳品行业重新洗牌,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出台,全社会对牛奶安全、优质的要求愈加苛刻。与洋奶粉、大品牌相比,国内奶牛养殖散户无论在技术、设备层面,还是环境、规模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市场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首先招架不住的往往是他们。日前有专业分析指出,当前,奶价的波动是我国奶业处于转型期出现的“阵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推进,由此导致的养殖散户迅速退出、奶农利益受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供求关系使然也好,市场竞争规律也罢,按理说市场的事最应该交给市场办。但,市场却又不是万能的。当“倒奶卖牛”的悲剧频频上演时,如果仍一味地将其交给市场解决,那么奶农利益严重受损的同时,也将影响到整个乳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乃至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再袖手旁观,该出手时就出手,用好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
对于政府而言,需要从资金和技术层面,给予奶农以支持,并能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使奶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提高抗风险能力,拓宽致富门路。当前,则亟需千方百计地为奶农寻找销路,使“倒奶卖牛”的奶农能够渡过难关。(孙宗林)
责任编辑:王伟
上一篇: 谁来为“最牛驾照”担责
下一篇: 认清自我,切莫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