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日前捣毁6处涉嫌制售假药窝点,查扣500余万粒“毒胶囊”,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透露,这些查扣的胶囊皮重金属铬量超标40倍以上,连胶囊芯也是过期的药加玉米面混合制成的,已销往到重庆、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1月11日新华网)入冬以来,至今无雪,气温偏高,异常干燥,不少人都感冒了,笔者也未能幸免。看着桌上各种胶囊,想着各地频发的“毒胶囊”新闻,久久不敢入口,在网上反复查阅确认这些品牌有没有使用“毒胶囊”的记录。为了治病,但也只好喝下去,服用之后,心里仍在打鼓,万一这也是“毒胶囊”怎么办?万一这些企业侥幸逃脱了检查怎么办?只好默默地祈祷,但愿自己是幸运的,进入自己肠胃的都是合格的胶囊。喝药治病都提心吊胆,真是一种悲哀啊!要知道,药品不同于普通的食品,药品是用来治病救命的,其检测标准更甚于入口的食品,能够流入市场需要经过多重检验关口。一个关口没有发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失误,也可以说是“黑心”商家太过聪明,但是在层层把关之下,仍有如此大批量的“毒胶囊”流入市场不禁让我们怀疑监管出现了大范围的“哑火”。细数过去几起劣质药品事件,在我们猛烈抨击制药商、销售商“丧心病狂”之时,监管部门的缺位、监管的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 个痼疾。
国家有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可为什么总是监管缺失呢?出了这么多食品药品领域的安全事件,有多少监管者为此付出了代价?有多少监管者因此被绳之以法?在很大程度上讲,监管者基本游离于司法之外,或者说,司法并不构成对监管者的有效制约,偶尔身陷囹圄的几个监管者不过是九牛一毛。
事实上,当下对毒胶囊的处理,止于惩罚生产者,而监管者却可平安无事。如此境况下,监管部门何来监管的热情与警觉?可以说,面对阴魂不散的毒胶囊,不仅要严惩生产者,更要连带惩罚有失职渎职嫌疑的监管者。唯有前门后门都关好了,毒胶囊才不会“循环播放”,公众也才无需再提心吊胆。
食品药品安全的隐患与教训太多,要重新树立起食品药品安全的信誉,企业无疑要深刻反省、检视,拿出尊重消费者的诚意,提高服务质量,不干缺德事。同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食品药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十分必要。而且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能自废武功、回避监管责任。唯有从源头上下工夫,从制度上强化、落实,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把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常态化、制度化,不给不法商家留机会。唯有这样,民众才能有一个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席沛钊
上一篇: 商业噪音,能否消停?
下一篇: 拼酒闹剧该适可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