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穹顶之下,路在何方?

 

2015-03-01 21:26: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不是我有多怕死,只是不想这么活。”―― 《穹顶之下》,柴静。

2月28日,从央视辞职而沉寂一年之久的柴静,借助网络推出了她的公益纪录片《穹顶之下》,由于深度调查聚焦了空气污染这一敏感议题,相关视频迅即在微博、微信引发刷屏式地转发、分享。

《穹顶之下》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从“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感动于柴静自费百万元拍摄的义举,同时又对片中向我们展示的污染严重程度忧心忡忡。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一出生就接受手术”是她调查的初衷,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我们能从中读出一位母亲的愤怒与抗衡的决心。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每一个“我”构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每一个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便组成了公共议题。

如果说癌症高发与空气污染还没有精准的关联判断,那么弥漫在城市空气里令人窒息的雾霾总是给了人切身的感受。工地扬尘、工厂违规排放、低标煤炭燃烧、假标柴油使用、加油站油气泄漏,甚至是餐馆 乱排烟……环保数据多半显得艰涩难懂,但污染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穹顶之下》以浅入深,由表及里,一一剥离出来的是这些深层次问题―― ―以往对经济增速过分依赖,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顶层设计存在制度性缺陷,行业垄断导致标准过低;执法主体缺失存在监管空白,违法成本过低致使局面失控,以及城镇化扩张带来的盲动,等等,可以说每一个都与大气污染现状脱不了干系。

穹顶之下,路在何方?显然,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未来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2014年4月18日,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全体会议召开,此举被视为中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幕拉开。如今,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已成为执政共识,区域性大气污染防治已上升为国家行为,修正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即将出台,治理大气污染顽疾,亟需这类宏观层面的举措来提供制度性保证。

空气污染的形成是一系列问题的日积月累。如果把目光放到一个地方,尤其是那些长期依赖重化工业发展的城市,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不是推倒 几根烟囱那么简单,它一方面需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寻找可替代清洁能源,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业等,以此来消解经济增速下滑,以及随之而来的下岗失业等社会问题。正如纪录片中某些部门人士所言,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粗放式发展,要还上历史欠账时,便会存在诸如转变发展思路顾虑重重,放下既得利益不情不愿。幸好,英美等国的历史经验教训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定的借鉴,但无论如何,关键都在于有没有壮士解腕的决心。不由得回想起前些年挣扎于污染之困的临汾,倘若没有彼时的阵痛,又如何换来今天卓有成效的蜕变?呼吸清新的空气,是每一个社会公民的权力。对抗雾霾,每一个公民可以做的有很多。近两天,有细心的网友将柴静在片尾提供的建议进行了整理,诸如短距离出行,尽量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拼车;遇到污染情况及时记录投拆;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等等,单纯来看每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人人自觉为之的时候,它的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