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救人溺亡的河南大学生孟瑞鹏的遗体告别举行。斯人已去,舆论对救人情节的两度反转仍耿耿于怀,讨论也并未终止。
近日,河南“一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溺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为英雄惋惜落泪。意想不到的是,当地有媒体随后援引警方披露的信息称,大学生孟瑞鹏不是救人溺亡,而是不慎落水。一时间,对事件真相的追问,刷爆了屏幕。很快,目击者因良心不安出面作证、落水儿童母亲因害怕担责教孩子说谎等消息又接连爆出。3月2日凌晨,警方公布调查结论,认定孟瑞鹏溺亡前有救人行为。
从救人溺亡,到意外落水,再到救人溺亡,一件事情、一个行为的认定如此大费周章,叫人甚是不爽。每一次反转,都是对公民良知和警方信任度的考验。
也许被救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但其母亲的信口开河无疑令救人者家属寒心,也令心存善念者背负思想负担。救人者被诬也好,扶人者被讹也罢,正是这一次次道德瑕疵的表露,使社会道德的伤口“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万幸,人的内心总还残存着“说谎后自责失眠”的悔恨,而这种悔恨也是一种公民良知,恰恰如此真相得以还原,救人溺亡的孟瑞鹏才没有“含冤”。
我们无法冀望每一个公民都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因此具有权威色彩的调查结论决定着救人行为的认定与否。但非常遗憾,与救人遭诬同样令人寒心的是当地警方的轻率结论。据披露,第一次调查取证过程完全没有向孟家及在案发现场的孟瑞鹏的女友和家人了解过任何情况。偏听难免会造成偏信,得出的调查结论自然有失偏颇。归根结底,警方几易调查结论,消耗的都是自身的公信力,其负面影响远甚于一般公民的污蔑。
无论如何,网民普遍质疑、上级警方及时介入、目击证人挺身而出终归使真相得以还原,由此可以告慰的除了救人溺亡的孟瑞鹏,恐怕还有那伤痕累累的道德。
□孙宗林
责任编辑:秦芳媛
上一篇: 临汾网评:为坚守岗位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