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3.15落下帷幕了,每年这个时候,央视都会推出一台大型晚会,曝光一些企业、团伙或个人诈骗的黑幕,曝光一些行业潜规则,发布消费预警,为观众提供消费建议。笔者发现,尽管多年来央视曝光的行业不少,但是独独缺少一个行业,那就是教育行业。一句话,教育行业也亟须打假。
假论文:应该是教育领域中假的最多的东西,现在一些人为了职称或者其他的目的需要,费尽心机地撰写了一篇篇的论文,这些论文或者是摘抄别人的,或者是拼凑网络的,却大多会见于报端。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不少人也都借助于这样的机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假专家:最近一段时间,专家”一词充斥教育的各个领域,一些并不够“专家”本领的人也被冠以专家之名,出没于各种场所,或是参加评课,或是参加课题评审,或到各地讲课,在赚得一些虚名之外还多少获得一些财利。他们也会借助评奖之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一些不明事理的人还真的上了不小的当。
假名校:一些学校热衷于各种牌匾,这些牌匾对于学生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某些牌匾是没有任何含金量的。一些骗子也充分利用某些管理者急于拿牌子的心态,搞一些诸于“中国百强XX学校”、中国XX实验基地”的牌子去忽悠人,某些学校管理者却心甘情愿上当。
假名师:作为名师肯定要有过人之处,更要有许多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可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名师却是徒有虚名,不是靠自己的实际本领,而是靠其他手段获得与其并不相符的名号,也经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地。也许这些人需要好好地反省自己,多在自身上下点工夫,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名师”。
假课堂:学校另外吸引外人眼球的做法就是用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假象让人信服他的课堂。比如某些课改学校,做一些假的方案糊弄不明就里的人,显示其特有的教学模式。有领导或专家观摩课堂时,学校发动全体师生提前做准备,甚至精确到哪个问题由哪个学生来回答,老师怎样评价。待真正来宾观摩时,全体师生精心表演给大家看,等来宾走后,一切如旧。
剩下的就不用说了,还有假招生,冒充211、985学校招生,以假学历吸引报名者;假成绩,某民办学校为了让学生过个好年,刻意将学生的期末分数“提高”,目的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对学校增加信心。其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性。教育者如果不放下追求名利的心态,各种反教育的行为依旧会层出不穷。教育需要打假,把那些反教育行为清理干净,教育才有更好的未来。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
上一篇: 临汾网评:造假的慈善不是真善行
下一篇: 临汾网评:城市文明没有“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