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形成一定影响。面对疫情本身所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不仅在短期内非常严重,而且也会影响人们长期的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以美国9·11事件为例,不仅直接受害者产生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美国人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次疫情导致许多人:一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出现闪回现象,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噩梦等。二是社交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涣散、社会关系淡漠、工作效率下降等;三是过度敏感,怀疑社会,伤害自己。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全国去湖北援助的医护人员四万多人和湖北省医务工作者十多万人,以及在这次疫情中确诊的人及其家属,疫情后都需要心理重建和人文关怀。研究表明,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的救援比没有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的救援,在促进人的身心康复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社会支持应早期入手,并持续进行。
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提升大众心理健康素养,降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应对疫情负面影响的前提条件,针对疫情后心理影响,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教,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国家政策解读,把宣教入单位、入企业、入学校、入社区,增加人们心理健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做到情绪稳定,消除疫情带来的广泛性恐惧感,稳定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民族自信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人们受疫情影响较大,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他人与外界会产生抗拒情绪,要结合公众心理的负面信息,以重拾信心为心理重构的关键,让群众感受到政府对其的关心与爱护,使此次经历成为人生阅历的关键,完善群众心理建设,将负面心理特征与疫情中积极的工作经验整合,让人们后期面对其他困难时,可良好地完善自身心理健康,有效应对困难和挑战。
第二,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关爱。根据创伤心理学关于心理问题产生的规律,人们面对重特大灾害事件后往往会产生一系列创伤性应激障碍反应,有的长达几个月以后才会出现症状,这类现象往往因为反应滞后而得不到重视和干预,后果更为严重。为此,要高度重视疫情后心理问题的干预,尤其要加大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抚平伤痛,增强生活信心,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心理应激晤谈等专业方式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应激障碍和替代性创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冲击,有效促进身心健康恢复。要对因疫情防控殉职的工作人员的家属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于疫情中失去亲人或经济层面的压力,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减轻疫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同时注意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利益受损群体理性反映诉求,做好思想疏导工作。
第三,重视心理健康的评估工作。对在疫情中确诊患者定期做心理评估,尤其是加大疫情中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和一线救护人员的心理评估,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有条件的地方将居民的心理健康评估纳入居民体检的范畴,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定期对人民群众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帮助人们做好心理健康预防和维护。
第四,加快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做好心理健康维护重在平时,此次疫情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心理建设氛围,使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惠及所有群众。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可通过社会治理体系或精神防护体系相结合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区级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办事处、乡镇建立心理咨询点,社区、街道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并和社区康养健康服务结合起来,在辖区以内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及康复训练,加大对辖区重点人群的心理防护。由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心理服务中心跟当地精神科医院建立必要的实习基地,开展心理治疗规范培训,对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性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同时,加大和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合作力度,鼓励社会心理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公益项目,由政府为其提供基金经营保障,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人们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健全人格。
第五,做好社区心理援助,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暖心作用。社区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群众心理服务方面可以做很多具体工作。如,可通过建立社区心理援助中心,将心理服务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把日常生活服务与心理服务相结合,促进社区和谐和健康文明。社区心理援助范围可细化为对社区青少年儿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对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援助、对社区妇女和家庭暴力事件的心理援助、对社区矫正人员回归社会的心理援助、对精神病人康复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心理援助等,通过细化分类,加强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同时,通过积极开展社区心理共建活动、系列暖心工程活动,组织社区广大居民广泛参与,让大家在活动中感受关爱与信任,形成和谐的共存关系。此外,可定期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鼓励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并向群众传授有关医学健康知识,扩展知识面,使人们保持从容心态。
总之,心理重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直接影响疫情防控中社会心理恢复与健康。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外接辅助治疗,可以帮助人们将疫情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降到最低,帮助人们平复心理伤痛,调适身心,树立面对疫情的正确认知,提升面对疫情的心理能力,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以排除万难的决心,拧成一股绳战胜疫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
(作者单位:临汾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