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餐饮外卖这一新兴业态的兴起,消费者居家享用美食时,只需指尖轻轻一点,食物就可通过各大外卖平台骑手迅速送达。然而,一些外卖平台企业为追求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消费者的海量点赞,智能系统圈定了送餐“时间底线”,仿佛一个“快”字就是平台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于是,为了守住系统“时间底线”、避免超时罚款,外卖小哥闯红灯、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在自身安全难以保障的同时,也为公共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近日,央视新闻以“是谁把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为题,报道了外卖平台系统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划出“时间底线”,外卖小哥只有拼“快”才能达到系统时间要求,多接单、多收益,但造成了骑手自身安全、公共交通安全存在重大隐患的情况。针对当前外卖市场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报道指出:优化算法不应一味追求“快”,更要保障安全。
客户点餐后,平台智能系统会自动规定送餐时限,超过送达预计时间6分钟以内扣骑手配送费的40%,超过预计时间12分钟以内扣骑手配送费的50%,超过预计时间18分钟以内扣70%;若遇客户投诉,则由骑手承担相应的补偿或退款;系统还会根据骑手被投诉的次数,给予限制接单、禁止账号等处罚。在这样的处罚规则下,许多外卖小哥为了追求多接单、不被罚,只能赶时,越“快”越好。
因一个“快”字,大街上、小巷中,外卖骑手与时间赛跑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外卖骑手“超速度”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前不久,家住市区鼓楼南大街的李女士就遇到了与外卖骑手的“邂逅风波”——机动车道上,由于拥堵,车辆纷纷减速,李女士减速刹车后,一路骑车狂奔的外卖骑手与她的车发生追尾。追问原因,原来是外卖骑手在赶“还剩三分钟”的送餐时限。
那么,怎样守住外卖骑手的“安全底线”?除了不断强化外卖骑手的安全意识,对外卖等新业态的监管也应提上日程。今年7月,我国出台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新兴业态健康快速发展的具体意见,指出“要坚守安全和质量底线”,推崇“触发式监管机制”,即政府部门为新兴业态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设定不可逾越的监管底线。这就要求平台企业守好“安全底线”,在追求品牌效应、企业效益的同时加强自我监管。在此,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突出重点和底线思维,提升对新兴业态的监管效率和精准性,共同维护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张玉萍)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