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等着我》这个栏目我一直在看,近期播出了这样的内容:一对年逾花甲的父母通过栏目寻找出走多年的儿子。儿子是名校毕业,十余年不回家,还拉黑了自己的父母。镜头前,父亲心酸地讲述着对儿子的牵挂,母亲则一直在默默流泪。所幸的是,在栏目组的多方努力下,儿子终于找到了。就在所有人期待看到父(母)子相认的感人一幕时,儿子却抛出了这样的话,“爸、妈,如果你们再干涉我的人生,我不会答应。”
随着倾诉的展开,儿子愤然出走的谜解开了。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原来,父母一直倾向于把儿子“关”在家里,不能玩、不能出去交朋友,只要放学就在家里学习、读书,并且按父母的意愿包办一切事情。从小到大,儿子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好不容易考上名校,以为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儿子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形,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父母的爱让儿子窒息,儿子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不辞而别。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许多家长不懂得什么是爱,不懂得爱的本质是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不是过度保护和管制。“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以“爱”的名义为孩子好,不让孩子吃苦,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给父母留下深深的伤痛。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换句话来讲就是,有一种爱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懂爱的孩子。
明智的家长,应学会放手。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们不是居高临下、俯身教诲,而是站在孩子身旁,与他肩并肩,陪伴他走过精彩的一程。(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