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到一些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安排大体相似,都是先由一两位教师上示范课,之后听课教师共同研讨和评论,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对于教研中的上课和评课,显然评课环节的意义更大些。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碰撞。
评课环节很关键,可以让执教者借助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对自己的教学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促进了教学反思,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样地,让听课者在鲜活的教学案例中学会深度思考,别人的课,正是自己教学的一面镜子,观别人的课,其实就是在和自己教学做一次隐形对话……
然而,有些奇怪的现象,正悄悄地“风化”着时下的评课活动。或许是碍于面子,在评课时,绝大多数教师选择的是谦词、溢美之词,往往把执教者的每一个闪光点,不惜用放大镜放大放大再放大。有些可能还是执教者未曾意识到,仅仅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纯属偶然,被评课者极力褒奖后,那些偶然俨然已经成为必然。评课中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谈优点一二三四……谈缺点时却总是含糊其词、一语带过。有些教研课明明是不满意的,执教者本人都已意识到,可经评课者三言两语的一“捧”,那课似乎一下子就变得完美起来,缺点被有意无意地规避了,剩下的全是优点。目前这种评课中的“浮夸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评课中的浮夸风,看起来热热闹闹,听起来你好我好,而实际上对于执教者、评课者皆无益。执教者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即使课上的问题很多、遗憾很多,一个理性的执教者,也绝不会讳疾忌医,而是真诚地希望评课者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锤炼自己、提升自己。那些经不起疾风骤雨式评课的执教者,也绝不会在教研活动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评课中的浮夸风,往往会使执教者原本已经意识到某些问题,经过评课者的掩饰,甚至是谬赞,反倒变得迷惘困顿起来。这样的误导对于课堂教学根基扎得还不深的年轻教师成长尤为不利。
教研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尤其在评课环节更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有问题不怕别人说,说问题不是和谁过不去,一语中的不兜圈子,一针见血不绕弯子。只有摒弃评课中的“浮夸风”,听课者知无不言地表达,执教者虚怀若谷地接纳,教研活动才能真正产生实效。(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