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红旗漫卷又出发

2021-07-01 08:43: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红旗漫卷又出发

本报评论员

  一百年前,同样是一个夏日。

  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怀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中共一大会址从上海石库门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只小船上。南湖烟波浩淼,船内轻呼口号,“共产党万岁”的时代强音于无声处响惊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那时,船是小小红船,出席大会的13个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一百年后,当年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有着9500多万名党员、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且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小小红船已是巍巍巨轮,承载着14亿多人民的中国梦,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百年大党,何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何以饱受磨难仍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鞭辟入里。

  回望奋斗路,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

  红军东征渡河战役在这片热土上打响,永和的沟沟坎坎间,有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留给我们的永不消失的红色记忆;尧都区刘村镇、洪洞县辛村镇马牧村、翼城县浇底乡青城村……临汾的山山水水间,走过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影,留下了八路军总部、八路军办事处、山西决死二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的旧址故居;全市多地纪念馆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历经沧桑的革命文物,既凝固历史,又穿越时空,生动再现着建党百年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

  眺望奋进路,岁序更替,宏图再起。

  战火的硝烟散去,革命的火种和精神薪火相传。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贫穷的根子拔掉了,发展的势头强劲了……2020年2月27日,在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后,我市奋力书写了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平阳答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如今,这片曾沉淀昔日峥嵘岁月的红土地,正积聚起更大的力量,传承革命精神,旧貌焕发新颜,一幅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画卷在平阳大地铺展开来。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奋力赶超的临汾人民勠力打响一轮又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临汾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优良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渐成共识。

  冲锋在一线,肩膀扛起一面面鲜红党旗;战斗在前沿,脊梁撑起一个个坚强堡垒。与病毒作殊死博斗的危急关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铿锵请战、冲锋在前,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向险而行,各行各业劳动者不畏艰险、坚守岗位,同心谱写了守护苍生的恢宏诗篇。

  1928年3月,夏明翰烈士被捕后,在狱中写信给母亲,“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可以告慰先烈的是:我们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昂扬的斗志,红旗漫卷又出发!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