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隰县两名中学生路遇一位老奶奶在街上晕倒,她们拨通了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让老奶奶得到及时救治。隰县关工委得知此事后,组织人员到两名学生所在学校为她们颁发了“助人为乐好少年”荣誉证书,并号召全校学生向她们学习。两名学生助人为乐受到嘉奖,隰县关工委这样颇具仪式感的教育,在网络上赢得无数点赞。
在中国孩子的世界里,并不缺少仪式。无论是升旗仪式、上课起立问候,还是期末颁奖、毕业典礼,都是在鞭策孩子在学校里扮演好学生的角色,未来成长为优秀的社会公民。然而,相比于仪式,仪式感教育却并不多见。其实,仪式感教育远比仪式本身更重要。如果仪式感教育流于形式,孩子疲于应付、老师和家长敷衍了事,这种教育就成了无效培养。说教的力量远不如感化,最好的教育往往都“润物细无声”,借助一定“仪式感”,就能在无形中让忠孝感恩、礼义廉耻这些抽象的道德规范“随风潜入夜”,内化进学生心里,成为其自觉行为,引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仪式感教育并非搞形式主义,有内涵的形式,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匪浅。一方面,通过庄严的仪式,孩子会认识到某一时刻或事件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内心充满敬畏,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激发自己的斗志,成长为更好的人。另一方面,仪式感还能强化孩子的社会认同感,让孩子感受并懂得尊重、关爱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在国外,仪式感教育已深入人心。一些国家的小学生在学校用午餐,都是由孩子们轮流穿上工作服去给其他孩子分餐;有的国家的父母在带孩子去听音乐会之前,都会让孩子穿上礼服,学习基本礼仪;还有的国家的老师会在教室里放一个“感恩罐”,鼓励孩子把值得感恩的小事写在卡片上,放进“感恩罐”里,孩子们写下“感谢老师教我很多知识”“感谢我的朋友帮我系鞋带”等温暖的文字,日后就不会把别人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生活中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仪式感教育,让良好的习惯、修养和素质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享受到文明、高尚又富有诗意的生活。(郭璞)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