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临汾篇章的重大任务。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提出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临汾实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要健全稳就业促增收长效机制。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持续完善“培训+鉴定+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全链条工作体系,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推动“临汾技工”品牌提质增效。持续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青年等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完善用人单位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评估和调整机制。
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是必须抓好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乡宁县人民医院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建设。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重点打造乡宁县和洪洞县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升级版”试点。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做好市县两级疾控机构重组“后半篇”文章。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国家级、省级示范县建设,完善“预防-治疗-管理”为一体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级医疗应急重点城市建设,建立高效医疗应急体系。
要建立“最初中国、文明临汾”建设机制。文明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名片,体现城市的文化积淀、发展程度和核心竞争力。要深入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立尧文化、晋文化、根祖文化等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弘扬机制。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文明十小事”“健康十小事”“环保十小事”常态化践行机制,完善“书香临汾”建设机制。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化主轴主脉和“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国家级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持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全面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提升。稳妥推动戏曲院、团、校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发扬光大“临汾戏曲”文化。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要健全社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实缴费困难群体参保帮扶政策,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健全完善生育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收入人口认定管理和动态监测机制,探索开展“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机制,做好医疗救助市级统筹管理。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优化商品房供应品质、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机制。
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最基础的变量。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推动实行父母育儿假制度。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立普惠托育机构认定与补贴发放机制,推进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运营提质,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民生领域,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市广大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