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七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

2024-09-18 09:05: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市委五届八次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临汾,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系统改革部署之一,对新时代新征程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着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统筹加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调整、落后企业关停、工业企业“创A退D”行动等工作,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有序实施碳达峰临汾行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我市生态环境脆弱敏感,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全市最重要、最紧迫、最繁重的任务之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落实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管理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创新生态综合治理和保护修复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完善推进美丽临汾建设工作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要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建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长效机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统筹推进“两山六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坚持“四水四定”,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机制,健全多元化投融资和要素保障机制;完善汾河谷地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推进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逐步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税等绿色税收制度;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机制,推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探索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和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完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推动零碳、低碳、负碳等新兴业态发展;建立推进碳交易和林业碳汇开发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市级碳排放大数据平台,让绿色成为临汾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上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临汾,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