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暴雨、洪水、滑坡等灾害风险陡然上升。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汛情,越要绷紧思想之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汛期风险防范及突发灾情应对摆在突出位置,筑牢守护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我市已对这项工作做出了系列安排部署,各地要高度重视,严格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汛期防范的极端重要性。汛期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破坏力大的特点,每一次重大汛情的平稳度过,都离不开前期周密的防范准备;而每一次灾害损失的扩大,往往与思想麻痹、准备不足密切相关。当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传统风险与新型挑战交织,更需我们打破“年年防汛、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摒弃“雨不大、水不涨”的松懈心态。要清醒认识到,防汛救灾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体实践。
压实责任链条,构建全域联动的防范体系。汛期防范,责任是纲。只有让责任链条环环相扣,才能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防汛责任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层人员一线抓”的责任网络。水利部门要盯紧水库堤坝、河道堤防,确保行洪畅通;自然资源部门要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发布预警;城市管理部门要排查地下管网、低洼地段,防止内涝成灾;乡镇街道要当好“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确保预警到户、责任到人。责任落实不能停留在文件上,更要体现在督导检查的“长牙带刺”上。唯有如此,才能让“责任”二字真正成为汛期防范的“压舱石”。
下好先手棋,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汛期防范的关键在于“早”——早排查、早预警、早准备。要提前开展全域风险大排查,对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制定整改方案,能立即解决的绝不拖延,一时难以解决的要明确监控责任和应急措施。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资源,提高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能避险。
应急准备要“实”。要储备充足的救生衣、抽水泵、帐篷等救灾物资,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要加强应急队伍演练,让救援人员熟悉流程、熟练技能,在灾情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冲锋在前;要提前规划群众转移路线和安置点,明确“谁来转、转哪里、怎么转”,确保险情来临前“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强化应急响应,提升突发灾情处置效能。若灾情发生,能否快速响应、高效处置,直接关系到损失大小。要健全“平急转换”机制,保持应急值班值守24小时畅通,确保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立即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统筹调配救援力量,优先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同时做好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群众是防汛救灾的主体,要通过广播、微信、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防汛避险知识,让群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专业队伍+志愿者+群众”的救援合力。
汛期的考验每年都在重复。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绷紧防范之弦,以务实的举措筑牢安全之堤,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守护好我们的大美临汾。(真言)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