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网评:全方位严防地质灾害

2025-10-15 09:27: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面对连续下雨的天气情况,地质灾害防治迫在眉睫。这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战役,必须构建“监测预警、责任落实、科技赋能、全民参与”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发力,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强化监测预警,实现“早发现、早预警”。这是防灾减灾的“先手棋”,核心是建立立体化、精准化的感知网络。构建立体监测网。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专业仪器监测与群测群防员地面巡查,形成“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对隐患点进行24小时动态追踪。提升预警精准度。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强数据共享,基于降雨量、地质条件等指标建立科学模型,推动预警信息从“广而告之”到“精准到人”,确保信息传递无死角。深化隐患排查。坚持“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机制,对山区、矿区、在建工程等高风险区拉网排查,建立五级管理台账,分类处置、销号管理。

  压实各方责任,构建“无死角、全覆盖”责任体系。责任是防灾减灾的“压舱石”,必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重要日程,制定应急预案,保障经费投入,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督办,层层传导压力。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抓总,应急、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共同应对风险。夯实基层一线责任。加强乡镇、村(社区)防灾队伍建设,配备应急物资,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升基层识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智能化、现代化”防治水平。科技是防灾减灾的“加速器”,为防控工作注入智慧动能。推广先进监测技术。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研判,实现风险早期识别,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控”。用GIS、GPS等技术开展精细化风险评估,明确区域风险等级,为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从源头规避风险。推动技术创新转化。鼓励科研机构研发新型治理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与效率。

  倡导全民参与,营造“群防群治、共筑防线”良好氛围。群众是防灾减灾的“主力军”,需凝聚全社会共同力量。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编制通俗宣传资料,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应急技能;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建立隐患信息报送奖励机制,设立便捷平台,鼓励群众发现并报告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防治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格局。(真言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