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扶与不扶”不再成为一种争论

2013-12-03 08:43: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2013年6月15日,在四川达州,3个小孩扶起摔倒的蒋太婆,却被老人反诬是孩子撞倒的,要求赔偿医疗费。11月22日,有3位目击证人证实是蒋太婆自己摔倒,公安部门据此判定蒋某某系自己摔倒,蒋某与儿子龚某某的相关行为属敲诈勒索,并作出相关的拘留、罚款决定。11月24日,蒋太婆以全家性命赌咒,坚称自己是被孩子撞到,并申请复议。”(11月24日《成都商报》)一个简单的摔倒与扶起的事件,为何进行了5个多月的拉锯战?蒋太婆一家声称事情还没完,他们还要申请复议。显然,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陷入了“罗生门”式的争论!这本应是一件小事,但“扶与不扶”的争论却又一次或者说再一次让公众的思想激起了千层浪。

看到一位老人跌倒在身边,竟然需要思考该不该扶?这不免让我们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至此,我们又想到了全国各地频繁出现的翻版“彭宇案”,案例中一些好心人做好事反被诬赖的遭遇,让公众感到心寒的同时,感叹跌倒老人“扶不起”。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在“老年人跌倒的现场处理”部分提出:“发现老年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扶老指南”只是救治生命的干预技术规程,本身并没有制约和改良道德的功能。“扶得起,伤不起”,老人摔倒诬赖救助者的事让民众陷入了某种道德困惑。也正是这种道德困惑,导致了公众对“扶老指南”并不买账。

从最早被报道的“彭宇案“开始,一个小事件,一个小新闻,却直接刺激着社会良知与底线,触动人们对当下社会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厌恶。试想,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些丑恶的纷争,再静下心来思考一个老人跌倒后的问题,我想,我们的内心给出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答案。

因此,作为整个社会,应该以种种方式、渠道大力弘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作为个人,应该时刻叩问自身的道德底线与社会良知;与此同时,法律应当好社会道德的保护神,让每一个做好事的人没有后顾之忧、让那些另有企图的人知难而退。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处处闪耀正义的光芒,卑劣的谎言才能无处遁形。(白洁)

责任编辑:刘静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