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前,一到年底,那浓浓的年味儿就早早地扑面而来。
而现在,尽管春节消费搞出了许多新花样,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年味儿”何以变淡?物质生活的富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子富裕了,物质生活上,吃的喝的用的,天天像过年,年与不年没啥区别,于是“年味儿”也就淡了。但是,只要是中国人,年总是要过的。至此,过年的方式开始不断翻新,追求新鲜刺激、变着花样消费,从网络购物,到度假旅游,聚会K歌、短信拜年、微信传情、电子贺卡等等过年方式随之而来。然而,折腾来折腾去,人们发现这似乎不是我们要的那个“年味儿”。
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呢?有段春节谚语这样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以前过年,虽然社会物质供应匮乏,但正是这些传统方式最直接地体现出浓浓的过年气氛,自春节筹备期开始就洋溢着热闹红火的喜气,逛庙会、看冰灯、剪窗花、包饺子,更是让大人孩子都盼着春节早日到来。啥是“年味儿”?那份儿对生活的心气、喜气,就是“年味儿”。
诚然,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的理解本也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还是应淡化物质味道而突出精神文化内涵。因为,春节之所以在人们心里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关键在于她由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而成,是民族团结、家庭和谐以及每个人信念情感的精神寄托。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回归文化本位,才能让年文化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对于“年味儿溜走”的担心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应该承认,这些“冲击”是必然,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既需要通过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获得更多认同,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回归传承文化、表达亲情、创造快乐的春节本意,这样,我们就不会让“年味儿”悄悄溜走。锡刚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诚信也是大智慧
下一篇: 过年勿让消费挤压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