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有事,打扰四邻?

2014-01-25 09:19: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常言道:一家有事,打扰四邻”,其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让自家琐事影响到他人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国人追求良好素养的期望,也折射出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注重礼仪的品行。原本我对此也深信无疑,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我略有改观。

去年12月30日晚,临汾一中家属区杜老师家主供热管道爆裂,水流顷刻涌满房间,刺鼻的气味和震耳的声响引来四邻。处于不愿给旁人添麻烦的心态,杜老师一家婉言谢绝了所有援助。若不是忙碌声经久不绝再次引来大家,齐心协力用塑料软管包裹住崩裂的管道,将水流引到屋外,他们一家怕是要奋战到次日凌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家有事,打扰四邻”中的“事”,应该区别对待,人生在世难免有一些事情,通过个人的努力无法完成或者很难完成,这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国人有“死爱面子”、尊口难开”的习惯,这就如同老一辈人常说的“宁欠债别欠情”一样。

当然,将人情视为实质性利益而非精神性需求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古时已有门客之说,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养客之道盛行,达官贵人、富豪诸侯都养着大批门客。而“养”绝对不是“白养”,门客需要帮主子想办法、出主意、干实事换取优厚待遇;“帮”也绝对不是“白帮”,主人需要养活、满足甚至供奉所需来达到笼络能人义士的目的。如今门客已成为历史,可是其思想仍残留于我们脑中。于是在“求”与“助”之间,人们越来越偏爱后者而远离前者,从而导致原本善意的举动掺杂进了对立场的思考、原本迫切的希望遭遇到了对“角色”的顾忌。

基于如此,弘扬美德、提倡文明、注重礼仪数十年来一直被国家重申、被社会呼唤、被民众所想所盼。去年以来,中国梦·人民的梦”——寻找“中国梦”最大公约数成为了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热点,让“群众开口”成为专栏、专题、专刊的重头戏。2013年5月16日,新闻联播头条播发一条新闻《给盲人一双眼睛》。故事讲述了盲人曹军“开口”——希望自己可以使用手机,手机程序员翼冬“出手”—— —历经5年开发出智能手机,帮助千万盲人“圆梦”的故事。我们或许会被翼冬“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感动、激励,可我们更应该看到社会体系存在的缺失、不足,从而更有助于去弥补、去完善。

一言以蔽之,社会、国家、民众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群体,理应也不能忽视“该开口时就开口”的群体,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完善到无懈可击,任何一项制度都不能达到绝对公平,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成长成才。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口”,而不是忍着、受着、憋着,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更说明了社会风气的向善、更彰显了制度建设的公平、更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原则的接地气。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人们更注重物质、轻视精神,窃以为,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享受到“精神”的味道。那么,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不妨大声开口,这样既解决了烦恼,又给更多人“品尝”美味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不过,事”也要区别对待,家有闲事就别打扰四邻了。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