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端午节,是粽子、龙舟、五彩绳、挂艾叶,现在却变成了3天小长假!”在文化多元的今天,许多传统节日面临挑战,端午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小时候端午节的种种温馨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失踪”了。
端午节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恰巧的是端午节正好在儿童节后一天,各大商家推出大促销来宣传造势。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全民狂欢里,“六一”儿童节的娱乐感以绝对性的优势压倒了端午节的文化味,许多人甚至质疑,现在的小朋友眼里,端午节除了各种促销的粽子还有什么?笔者心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让端午节的“文化味”更浓一些呢?
现在,在许多年轻人的观念里,端午节吃粽子是最基本的,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这样的解读对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端午节来说有点太过于单薄。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才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如今,一些极具意义的端午传统民俗如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吃五毒饼等,渐渐退出百姓的日常生活,让端午节的文化韵味变得日渐式微。
要认真“品尝”端午的“文化味”,笔者觉得,最重要的是重新挖掘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家长们不妨带孩子来一场民俗主题游,暂时远离游乐场,让孩子体验一次赛龙舟、编一个五彩绳、亲手包一个粽子……在民俗中品味端午节的文化味儿。
为端午节增添一点儿文化附加值,也不妨让它在不断前进的社会脚步中承接新的时代意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古老的传统习俗不适应现代社会也属于正常,与其年复一年地呼吁保护端午节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结合传统,发明一些适合现阶段社情民情的端午民俗活动,让下一代人能够把传统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 景文婷
责任编辑:杨洋
上一篇: 天气渐热 “火”了夏日经济
下一篇: “泼粪水阻商贩”暴露校园管理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