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汴通驳斥得好!粮食安全无价,在饥荒之年,粮食比黄金更宝贵,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确实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安全账。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抗旱不值论”的始作俑者居然正是本应“心里如汤煮”的“农夫”:同一篇报道就披露“部分农民给其算了笔‘经济账’,反映其抗旱浇麦的成本大于预期收益,因而并不愿意积极抗旱”。前两天,新华社也有一篇报道说“有些农民不舍得投入,‘抗旱划不来’的思想严重”。如此看来,抗旱竟成“皇帝不急太监急”了。
实际上,从这次旱灾演变过程来看,我们早就应该感受到农民对抗旱救灾的消极态度了。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禾稻枯焦,亦非一日之旱。据报道,旱情从出现到今天已经一百多天了,为什么此前国家防总没有先启动Ⅲ级、Ⅱ级抗旱紧急响应,而是一上来就是最高级别的Ⅰ级呢?为什么旱区的各省市县政府没有在国家防总之前启动各自的“抗旱紧急响应”呢?原因不少,但有一条也许最关键,那就是很可能在旱情一开始,农民就选择了放弃。
中国农民是理性的,他们只需简单计算一下抗旱所需要支付的水、电、柴油等项支出,再预估一下卖粮的收入,就不难得出“抗旱不值”、“抗旱赔钱”的结论。
可以肯定的是,农民的这种消极心态,必然会对抗旱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为无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再重视,出动的武警消防官兵再多,但要战胜如此大范围的严重旱情,没有农民的积极配合是绝对不行的。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家就必须解决农民关心的抗旱成本问题,就必须对抗旱所必需的水、电、油、农机具等进行补贴,甚至免费。所谓“紧急响应”,我觉得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否则的话,取得抗旱胜利的难度不小。
“抗旱不值论”的流行,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兴衰,民族生存,本应以举国之力,举全民族之力来解决它,但我们似乎却简单地将其“包”给了农民,这是不合理的,也是危险的。在全世界的人口大国中,这样的现象也是绝无仅有的,比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了40%,但中国呼吁了这么多年,却一直不到10%。这次旱灾提醒我们,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即便今年旱灾能解决,那么下次又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难道让13亿国人满世界沿门托钵吗?(郭松民)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仅靠记者证能“防伪”吗?
下一篇: 央视大火凸现高楼消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