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是抗旱的核心。水利设施完善与否,抗旱效益两重天。一些地方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渠、井、泵、闸引水不畅,致使麦田迟迟浇不上“救命水”,旱情逐渐蔓延。虽然后来加大了资金和人力投入,但部分麦区已出现死苗,抗旱效益也不乐观。还有些地方为应急抗旱新挖的沟渠,多有渗漏,直接造成水源浪费。相比之下,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黄淮海流域,由于有了前期对灌区的投入,农田基本上在水利灌溉工程的可控之下,能够得到有效的灌溉。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能力仍很脆弱。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偏少、融资乏力、欠债很多,许多地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灌溉能力弱,还有许多耕地无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资料显示,我国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有50%左右需要维修。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因为旱情缓解就“好了伤疤忘了痛”,而要趁热打铁,以期从根上摆脱旱魔的威胁。
干旱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与其年年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抗旱,不如构建长效抗旱机制,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大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力度,打造科学、有效的抗旱工程体系。同时,还应探讨和深化水利工程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和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构建水利设施长效抗旱机制。(记者 苏万明)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家电下乡拉动农村"消费马车"走多远
下一篇: 超越常在“弯道”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