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西医并重的医学发展模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未能有效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在调研时发现,他小时候用的几毛钱的伤湿止痛膏,现在已买不到了。北京中医院原先治疗皮肤病的院内治剂有好几百种,现在只有几十种。
事实上,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中医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我国明确将其定性为“医学科学”。中医药属于东方医学,西医药属于西方医学,对疾病看法不同,治疗理念各异。但在当今社会,西方医学占据主流,有些人想当然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自然会质疑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最初他们攻击中医的“科学性”,到后来质疑中药的“安全性”,最后甚至提出“废除中医”。这些错误的认识,人为地给中医药发展制造了障碍,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对这些错误认识,必须予以纠正。
中医药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政策“瓶颈”首当其冲。各部门在出台有关中医药的政策文件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背离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在客观上形成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瓶颈。
世卫组织通过的决议启示我们,传统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在世界上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各国还将“进一步发展传统医学,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而此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各级政府部门作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时,要对照《若干意见》,出台具体的扶持办法,破除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瓶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世纪开出新花,继续惠及中华民族及至整个人类的发展。(人民时评 王君平)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