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招行、兴业等多家银行已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其他银行也抬高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门槛,曾经在大学食堂、寝室楼周围随处可见的信用卡办理点不见了踪影。是何原因让各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营销热潮急剧降温?
大多数银行坦言,让他们停办大学生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呆账和坏账,大学生失信于银行,停办业务也是无奈之举。银行的解释又一次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摆在了尴尬的境地,但同时折射出的大学生理财意识不足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办信用卡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信用卡不需要缴年费;二是大学生对时尚的追求;三是办卡礼品的诱惑;更重要的是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每月3000到5000元的可透支额度相对于大多数学生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而言,无疑就像“天上掉下了一块馅”,让学生们手头一下宽裕起来。至于刷卡透支后的还款问题,缺乏理财经验和责任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于是便出现了儿子刷卡父亲还债,以卡养卡,甚至申请助学贷款还贷的荒唐现象。
在笔者看来,对于大学生这种不理智消费的探讨不应过多地集中于学生这个环节,而是应该将其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量。任何现象必然有其社会根源,受西方发达国家影响,在消费主义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大学生迅速成长为狂热消费一族,而国内的理财教育却没能紧随发达国家的步伐。“配套设施”跟不上,上述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纵观欧美等国,他们“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的理财教育观念是我们所远不能及的。孩子们早早的明白了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赚钱和花钱之间取得平衡。反观国内,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会倾向于这样一种态度:孩子的心灵应该是“一片净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理财是大人的事,等孩子长大后自己也能学会,不必操之过急。这样滞后的理财教育,催生了追求物质享受、校园拜金主义、攀比成风等问题,当孩子真正踏入社会时,其理财意识仍然是一片空白。
此次,各银行停办信用卡从表面上暂时缓解了大学生信用卡引起的纠纷,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并非长久之计。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股市有风险而让大家远离股市一样,与其一味地让大学生与信用卡绝缘,不如让信用卡给大学生们上一堂理财课,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科学理财的习惯,理性消费。更重要的一点是,理财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让本来承载着方便、快捷作用的信用卡不再是家长、学生及社会的负担。(肖 婧)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醉酒驾车猛于虎
下一篇: 浙江师大20万巨奖吸引考生何以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