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鲁迅”因何屡屡引发公众讨论

2009-08-17 11:2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尽管这是一场乌龙,但引燃的社会情绪却耐人寻味。其实,“读不懂鲁迅”所引发的公共讨论,并非始自今日。多年前,中学校园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何怕周树人?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读书本来就是苦差事,尽管有“悦”读之说,但一些大师的文章需要潜下来、用心体会,是不可能很轻松的。

毋庸讳言,今天鲁迅的文章仍不过时。甚至可以说,读懂了鲁迅,就能读懂中国,也更了解中国人自身。因此,每一次“读不懂鲁迅”的热议,总引发不少人士的忧虑,甚至成为一起公共事件,这恰恰说明鲁迅不只是符号,而是国民心中的精神支柱,人们是不愿意鲁迅退出语文课本,哪怕鲁迅的文章有了缩减,也不被认可。

为何会出现“读不懂鲁迅”的现象?鲁迅的文章确实有些生涩,这是一个原因,但还有其他原因。鲁迅的文章被过度政治化解读,被融入了太多教化性的东西,一些语文教师缺乏科学的教学心理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把鲁迅打扮成了过于严肃的大师。比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原本很“单纯”、很温和,而授课者却让鲁迅的文章变得微言大义。大多数人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一诠释鲁迅本人,就被刻意拔高。这是不妥的。

曾有一个著名作家称,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因为鲁迅的文章有一股“阴冷之气、杀伐之气”,青少年读多了会有负面的影响。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孙郁也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这就需要教材编纂者合理配置,一方面在选择鲁迅文章时要力求丰富,另一方面也应适当吸收同时代文学大家的文章。总之,对待鲁迅不能不作政治化解读,但不能过度政治化解读,不能贴标签、脸谱化。这也给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出版部门提了个醒。(王石川)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