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学历”的高官,蒋宏坤不是第一例。去年上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其学历是中专。这几乎已经是一种惯例:每当一些媒体发现某个一定级别的官员学历不高,必报道曰“引起极大关注”。事实上,往往不是先有“极大关注”后有媒体报道,而是先有媒体挖料后有“极大关注”。不过,所谓“极大关注”倒并不算虚言,只要浏览新闻之后的网友留言,就可确认这一点。
媒体和公众为何会对“高官低学历”如此感兴趣,并且对低学历高官如此想当然地抱有好感呢?这大概也应算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奇怪题目。某种程度上,高官“学历越低越有才能”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可是,官员学历的高低,与执政能力的大小,两者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在如今这样的知识经济年代,官员群体理当争做崇尚知识的先锋,“学历越高越没才能”的奇怪逻辑,怎么看怎么像当年的“读书越多越反动”。不知道这算不算另一种官场版的“读书无用论”呢?
学历与才能之外,另一种对比是学历与诚信。有媒体评论认为,不含“水”的文凭是一纸诚信证书。这话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认真推敲。凭什么低学历就一定是不含“水”的,而高学历就一定是含“水”的呢?比如“在职大专”,在严格的判定标准下,是否也有“注水”的嫌疑?一些官员的高学历确实很有水分,但是一味推崇低学历之“诚信”,在逻辑上是讲不过去的。如果这样的逻辑成立,那么高学历岂不就是一纸不诚信的“罪证”?
不难看出,在舆论对“高官低学历”的一味美化中,使用的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纯粹假想性逻辑。即:那么低的学历能当上那么高的官,那么一定是有超凡的能力;那么低的学历而无意弄一张“注水”的高文凭,一定是诚信品质过人。这样的假想性逻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显然不是绝对的。过度阐释这样的假想性逻辑,对抨击官场假文凭不会有任何影响力;即使有,那么对投机取巧者而言,保持低文凭不变其实要远比弄张假的高文凭更为轻松。
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不是对“高官低学历”进行无谓的赞扬与称颂,而是直面“有多少官员的高文凭含有水分”的问题本身。“官员学历是真的”不该继续成为新闻,更不该只能以“高官低学历”作为鉴别真假的标准。过度阐释和无原则赞扬“高官低学历”,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滋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红网 舒圣祥)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我们需要一场教育改革启蒙
下一篇: 要让机动车驾驶者谈酒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