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位于广州南沙浩今职业学校的起航训练营,有孩子在白纸上写下“SOS”和“打人”字样,多次向窗外挥舞。 马小六摄(人民图片)
类似把孩子们一个个以“网瘾”罪送入各式“集中营”的悲剧,还在上演着。这种事,于家长是一种无奈而盲目的爱;于商家则是一种包裹在美妙说辞背后的利益;于孩子,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噩梦;于社会,则是个巨大的悲哀———我们正以“暴力”这种最失败的教育方式,向孩子们展示我们的无能。而真正病了的,并不是他们。
我一直认为,“网瘾”是一种深可怀疑的说法,成于我们对网络和孩子们的误解。一个青春期充满幻想的孩子,沉迷于五彩斑斓的虚幻世界,绝对是有其生理和心理原因的。这种成因,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有对现实世界的无力,甚至是对简单化功利化且无趣的教育的逃避。我们只看到他们沉迷于网络的结果,却没有认真分析他们沉迷此的原因。不少家长,甚至连鼠标都没有摸过,网上究竟有些什么也茫然不知,就坚定地相信网络的妖魔化形象,进而与孩子失去基本沟通的可能。
每个孩子的心灵其实都是一把锁,要想打开它,必须选对钥匙,如果我们一直坚持用错误的钥匙而要硬打开那把锁而不得,反而责怪锁的坚硬,并试图用更强的暴力来解决它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试图想通过电击、脑手术或别的暴力方式解决孩子迷网问题的父母,在你们准备大动干戈劳神破费送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碰运气时,请你们先观察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究竟是网络的吸引力太大,还是家庭的亲和力不够?是孩子过于顽劣,还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是电脑太有趣,还是自己的生活太无趣?细细分析一下自己从小捧大并深爱着的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能否与孩子一起,以平常心看待电脑这一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工具?
如果你这样做了的话,至少可以使自己和孩子,不至于成为下一个悲剧的主角。请注意,我所说的悲剧,并不仅指那些将孩子“教育”得死了或残了的事。(纸刀)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反商业贿赂怎能光靠企业自查
下一篇: 基本药物制度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