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学生的经历也许属“个别事件”,但其背后折射出一批大学新生的“生存状态”: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家长“压”着读书,目标就是考试、升学。考上大学后,忽然觉得目标没有了,学习环境又非常宽松,便有些不知所措。再加上人生志向缺乏,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于是浑浑噩噩度日,有的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虽说被学校退学的是少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徘徊在及格线附近,勉强过关。这些“差生”中,许多人以高分考入大学。
时下,高校陆续开学,一个问题值得家长和学校思考:这些18岁左右的“孩子”,该如何引导?高校报到日,7名家长护送一个孩子上学,随行的还有10箱行李;家长扛行李、挂蚊帐,汗流浃背,孩子却在一旁乘凉……18岁是成年人了,但许多大学生并未“精神断奶”,仍需父母“扶上马,送一程”。所以,比无微不至的呵护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入学后,家长还需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帮助孩子寻找人生目标,进行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也是如此。学生因自我放松过度而影响学业,甚至到了退学地步,对学生和他们的家庭都是很大的损失,甚至是沉重打击。高校有责任“管”好学生。要给学生一定自由度,但需辅以有效指导,特别是对于大一新生,教师指导的分量要多些。当学生学会了想长远、看未来,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循环”考大学之类的遗憾便不会发生。(徐敏 原题:大学新生须“精神断奶”)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垄断性初装费终于不合理了
下一篇: 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