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成为了一句流行语。毋庸讳言,这句话的流行反衬出一种现实的社会心态:“陌生人”代表着未知的隐患和潜在的危险,“不和陌生人说话”能一定程度地保护自身权益。
然而,从流行语上升到“警方的提醒”,则未免让人尴尬。“陌生人”本无罪,但其负面形象已经被无限地放大。“陌生人”果真是洪水猛兽,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吗?
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笔者看来是一个伪命题。除了我们自己以及熟悉的亲友这个“小圈子”,社会是由多数陌生人组成的“大圈子”,与陌生人的交往,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必然。社会上确实有一些“陌生人”坑蒙拐骗,但这样的不法分子总是少数。自我保护意识固然不可或缺,但因此一棒子打死所有“陌生人”,就显得无比的荒诞——我们拒绝和陌生人说话,在他人眼里,我们又何尝不是“陌生人”呢?
警方表示,汉口火车站一带经常发生诈骗案,为保护外地游客的切身利益才挂了警示牌。这种善意的初衷当然可以理解,也足以让人体会到警方在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下,所面临的困扰和压力。但难题归难题,作为社会治安的维护者,当潜在的不法者损害公共权益、危害公共安全,警方要做的应该是加大打击力度,而不是简单悬挂一个警示牌了事。与其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引发人人自危,何不加强巡逻和执法,让不法分子无处可藏?
我们这个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美国法学家劳伦斯·M·弗里德曼曾经这样分析 “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显而易见,在陌生人社会中,少了“人情与血脉”的联系,面对城市中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们更需要公民精神的传播和接力,更需要社会公权的保障和守卫。
警察的工作字典里不该有“陌生人”,于警察而言,只有“公民”和“不法者”之分,其职责是保护“公民”,打击“不法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警示牌还是不要挂了。(陈一舟)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新华时评:重点防范聚集性疫情
下一篇: 灾区重建容不得浪费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