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年过去。人们逐渐习惯了在一个变革的金融环境中生存,更有许多数据显示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开始缓慢复苏。比起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来说,我们或许能够更快、更轻松地挺过这场危机。
但是,与其说“纪念”金融危机一周年,不如想想我们这一年都学会了什么。
首先,少数金融寡头控制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正在过去,金融监管重树声威。从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到现在,有大量的资本运作企业出现困境,并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这表明,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监管等领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因此,为应对危机,各国对市场的参与程度正在加大。从中国的四万亿元,美国的7000亿美元,到欧盟的2000亿欧元。只有市场监管的效率大幅提高,才能使金融寡头倒闭的震级越来越小。
其次,“共赢”成为了发展共识。为了实现共赢,各个主要经济体在处理危机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转嫁危机”模式,也没有盲目地实施货币贬值方案,而是通过国内的注资计划来缓解危机。这种做法能够最大限度缓解金融危机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压力。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十分必要,比如在最困难的时候,作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人,中国没有以抛售的办法来简单应对。一个国家的价值和责任,往往只有在危机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合作代替竞争,开始逐渐成为面对危机的态度。的确,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对有限资源的分配,在历史上曾经以战争、对抗等多重形式出现。金融危机却通过另一种形式告诉我们,其实还可以做更多合作分享的事。
在这一年时间中,G20连续召开了多次首脑峰会,各国央行多次联合采取降息等做法缓解流动性危机。我们还需要结构性的合作新思维,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认为,要走出金融危机,需要重建金融系统,需要用一套新的规则和条款确保金融安全。
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轻松下来。因为从经济规律上看,一年时间不足以完整涵盖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出危机的全部过程。而世界金融秩序的改革步伐还很缓慢,金融体系难以定价的高额资产还有许多泡沫需要消化。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雷曼兄弟的悲剧还有可能上演。
“共度时艰”在金融危机严重的时候被屡屡提及并得到落实。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也正因此,近来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种违反世贸有关协定的贸易保护措施,在金融危机稍有缓解的时候出现,可见“共度时艰”的路走起来并不总是一路顺风。
我们总喜欢用“全球化”形容世界的关联程度。的确,这个时髦的词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看法。一个国家次级贷款的亏空,可以在一瞬间打败世界上大多数资本雄厚的银行;一个地区银行的倒闭,可以影响到千里之外的资本市场。但总要有些不变的理念,让我们能够在危机中更坚挺。这才是我们战胜危机的武器。(新京报社论)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
下一篇: 把标语关进笼子 接受文明和法治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