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南京的“彭宇案”,社会一度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的困境,“无人敢扶”似乎也成了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新名词,而与“无人敢扶”相伴而生的,则是由网民支招提供的“安全宝典”。
通知家人——问清姓名——签署声明——录下证据——寻找证人……一部“安全宝典”,既凝聚了网民的智慧,也尽显出行善的无奈,其中更充斥着浓烈的抑揄和讽刺。但由于“安全宝典”毕竟是对老人实施救助作为前提的,因此,它的问世,还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
假如老人跌倒之后,总也无人敢扶,这样的场景相信谁也不愿看到。有人把此归咎为南京彭宇案带来的后遗症,认为是一个南京徐老太,坏了社会风气“一锅菜”。其实,又何止是徐老太,当地的法院曲枉审理,草率结案,使得事件雪上加霜,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推波助澜,放大了事件的负面效应,加剧了社会的恐惧心理?
社会需要热心肠,避免社会的道德沦丧,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刚刚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赵广军就认为,如果自己碰到这种情况,他还是会扶起老人,送去医院!正是这些可以被称为“社会良心”的人,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为了避免这些“社会良心”成为彭宇式的“牺牲品”,显然不是一部“安全宝典”所能完成的,而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社会的力量:让所有见证事件的人,凭着做人的良知,行使作证义务;让所有调查审理的机关,体现执业的公平,不再制造冤案;如果仍被误判,让所有富有爱心的人士和公益组织,献上我们的热忱,来抚平当事人的心灵创伤,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做到了这些,再遇到老人跌倒,还会无人敢扶吗,那被网民奉为圭臬的“安全宝典”,还会有用武之地吗?(中国江西网 叶传龙 原题:"安全宝典"难解"无人敢扶"困境)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