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清珍(左二)和同事宣传普及有关碘缺乏病防治及科学补碘知识。
临汾新闻网讯 让老百姓摆脱地方病痛苦,是她一直扎根在心里的梦想。
她用理想信念描绘着流转不息的四季,用一次次挑战攀登着地方病防治的高峰。
……
贾清珍,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卫健委疾控百名专家中唯一省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代表、我省唯一在岗的疾控系统二级教授、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临汾市A类拔尖人才。诸多荣誉是激励,更是一种责任,35年负重前行,只为换来百姓如今的岁月静好。
义无反顾,只因鱼水情深
山西省是全国地方病多发和重病区省份之一,全省117个县均有碘缺乏地区,91个县有两种以上地方病,重灾区多属贫困地区。1985年,贾清珍刚毕业,恰逢山西省地方病分布广泛、危害深重之时,“一代粗,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的民谣就充分体现了碘缺乏病对百姓的危害。
当时的地病所办公地点比较偏僻,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
一年中有大半年需要深入交通条件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病区,这个小姑娘能承担起这个工作吗?身材瘦小,体重不足80斤的贾清珍并不被当时的所长周振龙看好。
“你再想想,省里多好呀……”
“我觉得你去省疾控就很好,我可以跟那边沟通把你留在省里……”
“多艰苦的条件我都能适应,多累的工作我都能承担。”毕业时,老校长再三劝说,非但没有改变贾清珍的想法,反而激起她的一股犟劲。因为贾清珍的一再坚持,周振龙只能“无奈”留下她。而这一“拗”,贾清珍把自己推向了战“瘟神”的最前线,自此从未退缩。
1986年,适逢省地病所与澳大利亚韦斯米特医院开展关于亚临床克汀病研究的国际合作。在长治市沁源县白狐窑乡克汀病病区开展了近1个月的现场工作,让贾清珍对克汀病的危害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我省碘缺乏病的重病区,当时,白狐窑乡平均每10人就有1个因为碘缺乏患上克汀病,8.8%的儿童因此智力受损。他们走路时两膝磕碰,语言交流能力差,连最基本的数字、颜色都不认识。当地更是流传一句谚语“喝了沁河的水,粗了脖子细了腿”。更让人痛心的是,这里大量的亚临床克汀病儿童,学习成绩差,不能接受中、高等教育,更难从事技术性较高的生产活动。
当走进一家农户,看到一位母亲独自养活三个智力和肢体残疾的儿子、他们全靠手臂支撑在院内活动的画面,一下戳中了贾清珍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至今记忆犹新。
看似非亲非故,终是鱼水情深。震惊与痛心之下,为了避免重区胎儿和婴幼儿因缺碘造成悲剧,贾清珍更加坚定了将碘缺乏病防治研究作为奋斗一生的梦想。
历经万苦,只求百姓安康
“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要一直做下去,并把它干好。”从此,贾清珍沉浸在与“瘟神”展开生死对决的事业里。
新生儿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检出率的升高,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将导致患儿终生智力残疾。我省自然环境普遍处于碘缺乏状态。1994年调查显示,全省有91个县曾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27个县曾有地方性克汀病流行。
20世纪90年代,贾清珍在全省率先开展并推广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筛查工作,并且参加了国家有关科研项目。工作开展之初,由于临床医生认知度低,民众接受度差,她只能在一次次的座谈培训中宣传推广,逐渐让妇产科医生和广大家长认识到这是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大事。目前,新生儿促甲状腺激素筛查工作已经成为妇幼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
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在全民食盐加碘的10年间,全国学龄儿童智商(IQ)水平的平均值提高了10-15个智商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多年来,贾清珍踏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山水水,走遍了病区的村村户户,一次次采集样本,一回回进实验室,让她在碘缺乏病和水源性高碘防控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贾清珍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3项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主持修订了《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参与了《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血清中碘的测定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碘缺乏地区和适碘地区的划定》等国家标准的起草修订。开展了与全球营养改善联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课题“全民食盐加碘是否能够满足孕哺妇女及婴幼儿的碘营养需求的研究”。为我国乃至世界地方病防治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碘缺乏病防治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行无止境,只为利在千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地方病的研究要有足够的热爱,因为热爱,贾清珍用挑战的勇气和气度,选择了一条千难万难的漫漫长路。而每次能看到克汀病病区儿童聪明伶俐的样子,也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贾清珍在担任省地病所副所长和所长的19年中,从全省地方病管理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工作指导到全省防治规划的制定、政策的调整再到落实,每一项工作她都亲自参与,细细研究。多年来,我省地方病防控工作各个方面均处于全国比较靠前的位置,各种地方病均已实现有效控制。
“地方病是啥病?其实就是个穷病,越是偏远贫困地区,越容易发生。地方病一旦发生,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力也不同程度下降,医疗负担非常沉重。地方病防治工作不仅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工作,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贾清珍说,脱贫攻坚现在已经进入决胜阶段,而在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831个县有碘缺乏病,全省21743病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18.09%。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
2018年,党和政府启动实施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为实现以县为单位全面控制和消除地方病,贾清珍参与了我省地方病攻坚方案制定,组织开展监测评价全覆盖、防病意识提高、防治能力提升等攻坚行动,为攻坚行动“建言献策”“把脉下药”“冲锋陷阵”,现阶段,全省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有序推进,成为消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性循环的关键一环,为全省健康扶贫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监测发现,全国合格碘盐食用率持续下降,少数区县存在儿童碘营养不良情况,一些地区孕妇面临碘营养不足风险。如何保持我省碘缺乏病来之不易的防治成果,让群众理解并自觉持续科学补碘,已成为贾清珍近年来思考和实践的主要方向。
“虽然地方病在逐步匿迹,危害以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行动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在路上的。”贾清珍说,目前,国家正在对《碘缺乏病消除标准》(GB16006-2008)进行修订,她主持全省4县数千人的调查采样工作,地方病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继续加大监测与科研力度,及时了解病情动态,随时根据周边的环境调整策略,已成为全省地方病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她作为一名地方病防治“战士”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