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察言观色,胆大心细,每天要对7个病区的患者进行观察,及时预见各种情况;每天带着一群患者,剪纸、插花、编织、玩纸黏土做手工。在很多人看来,护士就是打针、发药、护理病人,而这群特殊的白衣天使每天的工作却是这样与众不同,他们是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康复师。
该院康复科成立5年来,本着“康复一个病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理念,不断提升康复训练技能,强化服务素质,不放弃任何一线康复希望,用爱心、细心、耐心为精神障碍患者托起生命尊严。一个个康复患者背后,是心灵与心灵的真情交织,也是信任与被信任的医患交融。近日,记者走进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做爱心“妈妈”
“慢慢来,这里要再加一颗黑色的小珠子,作小猪的眼睛……”在市第五人民医院手工编织康复训练室内,该院康复科主任张玲玲坐在患者身旁,正在一颗珠子一颗珠子递过去,耐心地教患者编织。该编织室内的架子上摆满了漂亮的摆件,别致的笔筒、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等手工品令人目不暇接,而这些作品都出自患者之手。
几年前,曾经有一名因高考落榜而患精神分裂的女孩住进了该院开放病区,刚开始女孩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对周围人都抵触。张玲玲接触该患者后,细心照料,每天和她交流,刚开始收效甚微,后来女孩开口和她说话,慢慢地女孩的话多了起来,张玲玲就耐心倾听,并用眼神和动作给予肯定。后来张玲玲就将她领到手工编织室,手把手教她做手工。张玲玲的耐心和微笑为患者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接收阳光的窗户……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女孩康复了,回家的时候拉着张玲玲的手说:“如果你是我的妈妈该多好……”
从医32年来,张玲玲对待精神科患者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耐心,要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爱心,要当个‘爱心妈妈’。”张玲玲说,就拿这个手工训练课来说,要细心耐心,有的人做不好,要经常鼓励他们,“这次比上次好多了!”“进步了很多!”等等。其实很多患者的手都很巧,他们对于物态之美有着独到的见解。手编织是个慢功夫,从构思到穿珠引线造型,再到最后的成型每步都马虎不得。通过这些手工制作,很多患者都变得更有耐心了。张玲玲认为,编织作品、书法、剪纸等训练是患者抒发内心世界改善认知功能的一个途径,可以有效舒缓他们的情绪,让患者封闭的心灵打开,接受阳光……
当细心“管家”
“帮精神病人康复并非易事,康复师们的日常工作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康复师吕婷坦言,“有时候,在做康复训练过程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每天会有超过80名精神疾病患者到这里进行康复训练,但他们科室仅有8名康复师。全院400多名患者,只要符合精神科医生的评估指标,就可以参加康复训练活动。康复科的医师、康复师们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或者是管家。与此同时,康复师们还需要时时察言观色,避免一些突发状况发生。
每当吕婷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她都尽量避免背对患者。吕婷解释,由于精神类疾病发作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如果康复师把后背面向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发觉他们的异常举动。
有一次,吕婷在给一些患者进行集体康复训练,当时需要在白板上写字,就在她面向白板写字的几秒钟,突然就有一名情绪激动的患者和身边的患者发生了口角冲突,甚至短时间内就可能激发成肢体冲突,见此情景,吕婷快步走到两名患者跟前,和颜悦色地进行安抚,并让其他医护人员赶紧帮忙将两人分开。
“当时也顾不上害怕,只想着不敢发生事情。因为这两名患者都是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如果有过激行为,我根本无法阻拦……”吕婷说,所以作为康复师,必须学会察言观色,要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波动,避免猝不及防的突发状况。
尽医护职责
一个精神障碍患者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何让这些精神障碍患者通过治疗康复后融入社会,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精彩人生,这不仅是患者家属的梦想,也是所有精神科医护人员共同的奋斗目标。
“康复一个病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张玲玲说,他们医护人员所有的努力都是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尊严,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今年4月初,有一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因精神失常住进了封闭病区。“这名患者因为其继父去世,在办理丧事期间,受到亲戚们的指责诱发精神疾病。来到医院后,她经常躁动不安,不配合治疗。”张玲玲说,和这名患者接触后,便以倾听、共情的方式让其宣泄,并从中让其得到尊重、关爱和肯定。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该患者康复出院。
张玲玲说,在多年的康复治疗中,一些患者往往是因为被肯定、得到尊重,才使其打开心结,配合治疗,最终康复出院的。所以,康复师们会以最敏锐的眼睛,及时发现每一个细微的病情变化,并用心守护,驱赶病魔,为精神障碍患者奏响生命的乐章,为他们铺垫回归社会的道路……
采访结束时,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冯斌说,该院的新院区正在加紧完善,待新院区全部启用后,新的精神康复中心也将继续建立完善精神疾病综合康复治疗服务体系,包括个案管理、康复指导、团体治疗、家属干预、同伴支持等。接下来,该院还将加快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扩充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