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伴着悠扬的乐曲,假山上的水流缓缓淌下,假山下的水池中一群群红色、黄色、黑色的金鱼欢快地戏水,时而泛起一些水花,时而斜入水底,时而又俏皮地躲在了荷叶下……眼前的情景让正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李心情特别舒畅,他一边在水池边的走步机上漫步,一边惬意地欣赏着池中风景。过不了几天,他也可以像这池中的小鱼一样,在泳池里撒个欢儿,在公园里跑上几个来回……但这在两个月前简直就是“妄想”,因为“糖尿病足”,让他独自站立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两个月前,我被抬着进了医院。由于锻炼时不小心碰伤了小腿,当时也没当回事,简单擦了点药,可是一个星期后,小腿就开始浮肿,伤口内部化脓,甚至疼得站不起来……”7月25日,老李告诉记者,后来到医院检查,才得知是因糖尿病导致伤口不能愈合,加上自己没重视,以致伤口内部感染溃烂……
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闫双勇说,像老李这样的患者,在以前高位截肢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经过他们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的特色疗法,患者不仅免去了截肢的风险,肢体功能还可以恢复到患病以前的程度。
为了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该院康复科专门在康复大厅里设计了喷泉、假山,并在水池中养了金鱼,还在大厅里放上了音响……“我们的治病理念是给患者创造一个‘大自然’的环境,加上中西医结合+康复理疗的独特疗法以及中医‘和’而非‘斗’的治病理念,让患者少用药的情况下,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康复……”闫双勇说,2018年,年逾古稀的重症患者宋某,因为腹痛、发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被诊断为“心肌梗死+胆总管结石+糖尿病综合征”,先后到太原和北京等地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在北京某医院,宋某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后,伤口感染化脓,迟迟不能痊愈,拆线后伤口全部裂开;先后又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全麻清创缝合手术,但均以失败告终。家人只好将其带回临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治疗。面对这样的重症患者,闫双勇和他的团队,一边减少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一边采取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经过20天的康复治疗,最终使宋某从生命垂危的重症逐步转向康复。患者出院后,专门请当地的书法名家写了“华佗再世 妙手回春”的牌匾,敲锣打鼓送到了医院。像这样的牌匾、锦旗、感谢信,在康复科医师办公室、医院过道随处可见。
每一块牌匾和锦旗后面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医德高尚口碑好 医术高明见奇效”这面锦旗是洪洞的一位小伙子送来的。闫双勇说,小伙子邢某,因脑干出血导致面部、双腿和双臂失去知觉,随后住进该院康复医学科。根据患者症状,闫双勇和他的团队科学施治,合理制定康复方案,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康复出院。
每天17时,康复科治疗室都会响起舒缓柔和的音乐,原来这是练习八段锦的时间。患者、医师、护士一起锻炼。“一听到八段锦的音乐,孩子就很兴奋,麻溜地和大家一起锻炼去了……”在康复科住院的一名8岁小女孩的妈妈高兴地说。说话间,治疗室里已有许多患者和家属跟着医护人员动了起来,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为了给患者打造家的感觉,康复医学科专门腾出一个房间,为患者提供做饭的地方,让患者在医院也能吃出家的味道。“吃得顺心,还要心情愉悦,病才好得快!”闫双勇说,每年元旦,他们都会专门抽出时间举行医患联谊会,大家一起自编自演,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在联谊会上,医院领导还给我们发红包……接到红包,大家乐得合不拢嘴,这病都好了一半了。”一位年过花甲的患者高兴地说,他定期来做康复训练,没想到正好赶上联谊会,那个充满歌声、掌声、笑声的情景,让他记忆深刻。
“现代医学给生命以岁月,康复医学给岁月以生命。”闫双勇说,一些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手术、溶栓等治疗,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出院后生活仍然不能自理,甚至需要一家人和护理人员24小时看护。为了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康复医师们开始从肢体的摆放、关节主被动训练、肌肉训练、物理刺激、针灸按摩开始,一个个患者撤了呼吸机、食管、尿管……然后,慢慢地坐了起来——站了起来——开始走了——开始工作了——融入社会了!
爱心铺就康复之路,闫双勇和他的团队在年复一年的辛苦和忙碌中,不断收获着欣慰和赞誉。
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