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躬耕杏林 此生不悔
编者按
素雅如兰,却有牡丹之芳;皎洁如月,却有太阳之芒,这就是中国医师。“8·19”——“中国医师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这一天,节日的主角依然忙碌在救死扶伤一线。
年逾古稀,始终牵挂山区百姓;无悔青春,情系少数民族儿童;抗疫一线,用奉献诠释使命担当;矢志援非,将真爱传递世界各地……他们时刻牢记党的嘱托和时代使命,用爱行走在刀锋上,曼舞在生死间,这份爱跨越了山水、跨越了民族、跨越了国界,只为生命灿烂如花。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通过采访4位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医师,以宣扬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即将支援非洲的“白衣战士”
临汾新闻网讯“我在做见习医生时,曾看过一位援非医生写的《我的喀麦隆》,上面详细描述了非洲人民的生活状况、医疗条件的落后和他支援非洲后所做的工作,看完后我深受感动,那时我想如果有条件,将来也要去支援非洲。”市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助理王鹏说,这次去援助非洲实现了梦想,他一定会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为中非友谊作出贡献。
2019年9月,市中心医院接到上级部门通知,需要整建制选派医疗队支援非洲。“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就觉得多年前的一个梦似乎要实现了……”王鹏说,医院将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能力的医生,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来完成这项任务。所以,今年4月份医院选派人员时,王鹏瞒着家人报了名。
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刚满一周岁的孩子,王鹏一时不知道怎么和家人说这个消息。经过考虑,他还是向父母和妻子坦白了报名去支援非洲的事情。“好男儿志在四方,家里你放心。”“我会照顾好父母和孩子的!”父母和妻子的大力支持,让王鹏特别感动。
经过考核,王鹏有幸成为第24批支援多哥医疗队中一员。7月6日,王鹏赴省卫生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参加6个月的培训。“此次前去非洲,我一定不负医院对我的培养,把临汾医者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带到非洲。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日益严重和疟疾肆虐的非洲,我觉得更应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用真、诚、亲、实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记者 郝海军
山区人民心中的“百姓医生”
临汾新闻网讯“十多年前我得了胃病,吃了您给开的三服药就好了,这次主要是关节疼,您再给我开个土方子吧?”
“到地里采点苍耳草和艾叶,再加上几片生姜一起捣烂敷在患处,坚持一段时间……”
在永和县,百姓都知道“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永和县中医院老院长王学诗,他有很多土方、验方。他开药方,用药是出了名的少;他开方还有一个原则,从不用贵药;他看病,对每个患者都热情周到,细心询问病情,用时都在十分钟以上,他说了解得越细致,看得越全面。始终坚持做到让百姓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把病治好,不光当地百姓愿意找他看病,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前来。
7月18日,75岁的王学诗从临汾又回到了永和县中医院,回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了50年的热土,这所中医院是他用激情和青春、心血和汗水、真情和爱心默默耕耘,一手建立起来的地方,这里的百姓健康是他永远割舍不掉的牵挂。在王学诗心里,守护一方百姓健康,已成为他神圣使命。
听说王学诗回来了,很多熟人都过来找他。因为做过手术,医院的同事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把每天看病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可消息一出,短短3天时间就把整整一个多月的预约号都排满了。每天的患者都“超员”,很多人都劝王学诗悠着点,他却说:“医者父母心,病人来了是信任我,不能让患者失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在永和行医几十年间,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道沟壑,都记录着王学诗行医路上的艰辛和汗水。几十年来,对医学的专注与坚守,让王学诗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实现突破,为永和县中医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自始至终,他事事替百姓着想,也赢得了永和人民的赞誉,成为永和人民心中的“百姓医生”。
记者 闫晏宏
美丽新疆的“护花使者”
临汾新闻网讯 孩子面容消瘦,皮肤苍白,不爱动,不爱吃东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上户沟乡黄山村的一次义诊中,一位哈萨克族老人带着4岁的孙子,找到山西省第四批医疗援疆人员、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儿科副主任贾振华看病,血常规化验结果验证了贾振华的诊断,孩子中度贫血。
黄山村村民居住分散,离市区60公里,居民医疗意识相对薄弱。贾振华了解到,黄山村是一个多民族村落,这里的哈萨克族人从小就有喝奶茶的习惯,长期喝茶会抑制铁的吸收,儿童贫血发病率较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让大多数人体重指数很高,导致很多人都患有高血压。
“让生命之花绽放,让生命之树常青。”贾振华说,“这是我们医院的服务宗旨,我也希望我们医院的理念能护佑这里的儿童健康。”
在尊重当地居民生活习俗的同时,贾振华积极为当地百姓做科普宣传,提倡合理膳食,而漫漫长路这只是个开始。做事贵在坚持,但最难的也是坚持。贾振华说,要想改变这里居民世代沿袭下来的生活习惯何其之难,但认定的事,他就要干到底。这是他作为一个医生的职责,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积极投入到最艰苦岗位上”的重大使命。
从4月10日到新疆后,贾振华就一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中医院任儿科副主任。儿科技术薄弱、辅助设备欠缺,还未从大内科分离。医生只能做基础诊疗,特殊和危重病都无法救治。马上又快到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贾振华希望申请到治疗肺炎的药物以及急危重症生命支持的设备,使更多患儿能在本地得到救治。
“新疆是一个很美的地方。”贾振华说,每天在天山脚下,看到主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就会觉得这圣洁的白,与自己的一袭白衣和这份神圣的工作是那么的相得益彰。
记者 闫晏宏
抗疫一线的“仁心医者”
临汾新闻网讯 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是医者和死神搏斗的最后战场,守住这道“生死之门”,为危重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成了这里每个医务工作者肩上最重的责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宗俊峰就是一名经常与死神搏斗的“白衣战士”。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这是宗俊峰的座右铭,从医13年来,他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庚子新春,新冠肆虐,宗俊峰主动请缨,逆行武汉抗疫一线。40多天里,宗俊峰和队友们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患者生命,也用无私大爱温暖了患者的心。
“记得在武汉时,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为年纪大,又是重症,所以对她的照顾和关注就多一些。”宗俊峰说,当时老人的老伴儿和女儿都住进了医院,所以她住院时什么物品都没带。了解情况后,宗俊峰就给老人买了洗漱用品,还把自己的物资和从临汾带的土特产分给她。
“其实,临床治疗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心理疏导。”宗俊峰说,为了让老人能尽快康复,宗俊峰和同班的护士经常陪她聊天拉家常。后来,老人从重症转到普通病房的时候,宗俊峰还向医院申请,让其和老伴儿及女儿住在一间病房,这样有亲情陪护,就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一家早日康复出院。
对于宗俊峰的关心和帮助,老人非常感动,出院后,带着家人专门找到宗俊峰,真诚邀请他和同事在疫情结束后到武汉来旅游,让他们好尽地主之谊。
在武汉抗疫一线,宗俊峰不仅将临汾医者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留到了武汉,也架起了晋鄂两地的友谊之桥。宗俊峰在武汉的表现,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认可,在抗疫期间,宗俊峰还和一些战友火线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如今,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宗俊峰的肩上又多一份责任和担当。他说,在重症医学科的岗位上,他将带着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医者仁心。
记者 郝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