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春里 他们坚守的身影真美

2021-02-22 09:33: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有人团圆,是因为有人守护团圆。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干部职工为了人民健康,万家幸福,不畏艰险,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新春佳节,辛苦了一年的医务工作者仍然继续与工作为伴。他们或穿梭在病房中,或值守在门诊急诊,或奔波在检测采样路上,为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保驾护航,为了万家团圆坚守一线。平日里尽忠职守,危难时化身英雄,无论何时,医务工作者都是我们最踏实的依靠,今天,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市中心血站职工张健:点燃生命的希望

张健核对“订单”

  临汾新闻网讯 除夕夜,张健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岗位上忙碌,及时接听每一通电话,仔细核对每一个“订单”,准确无误地发放血液。暂时忙完手头的工作,她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听到一阵温柔的敲门声响起。随即,一张熟悉的笑脸、一个沉甸甸的保温桶映入眼帘,“老婆,辛苦了!饺子来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张健已在市中心血站发血科工作16年了。很多人或许不了解,发血科就是俗称的血库,这里贮存着各式各样的血液制品,每一袋都承载着重托与希望。这里24小时“不打烊”,全年365天有人值守,全力保障着全市临床用血及时有效供应,只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张健而言,任何节假日和工作日一样没区别,大年三十也不例外。这天一早,她准时与交班同事认真盘点“库存”,详细核对医院预约用血情况,反反复复,生怕遗漏。接班后,她先将待检科送来的合格血液登记入库,再对照“预约单”开始准备需要发放的血液,多次核对无误后交由专人运送。

  即便是重要的节日,“用血热线”也响个不停,“传真已经收到,请您再口述一遍”“红细胞:O型两个单位,B型两个单位;血小板:A型一个单位”“红细胞:A型10个单位、B型10个单位、O型10个单位、AB型两个单位。” ……收到“订单”的同时,张健不厌其烦地再次进行电话核对、确认,生怕失误。

  这时,急促的铃声再度响起,翼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急需用血!张健当即开启“绿色通道”,优先、加紧为其“配货”和“发货”。看着司机远去的背影,悬在她心里的石头依然没有落地。她感慨道:“只要踏上工作岗位,自己就时刻绷紧一根弦。血库是连接医院的生命桥梁,关乎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用血安全,我们不敢有丝毫疏忽、懈怠。每当有急诊用血,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祈祷患者顺利渡过难关,一切安好。”

  渐渐地,四周黑了下来,只有发血科还亮着光。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放置不同血液制品的各式冰箱在嗡嗡作响。虽然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无法享受团圆的喜悦,但张健并不感到孤独和落寞,直到吃上丈夫特意送来的萝卜肉馅饺子,她才意识到:“过年了!”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张健每次值班都会把孩子们“发派”到爷爷奶奶家,这个特别的夜晚也是如此。当两个女儿发来视频通话,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互相牵挂的一家人就这样“团圆”了。5岁的小女儿格外喜欢缠着她,“妈妈。你吃饺子了吗”“妈妈,你看我们吃得多丰盛”“妈妈,你看这个节目真好看” ……

  突然,小女儿抛出一道问题:“妈妈,都说过大年时要一家人在一起,你为什么不在家?妈妈,我想你了!”迎着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张健不由红了眼眶,愣怔片刻后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除夕是‘小年’,初一才是‘大年’,妈妈明天陪你过大年!”

  屏幕那端,刚刚还撅着嘴巴、满脸委屈的小女儿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兴奋地跟妈妈约定:“妈妈,我爱你!妈妈明天一定要早早来!”

  关掉视频,张健的心久久难以平静。16年来,她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却从不觉得枯燥、单调;许许多多的节假日,她都无法陪伴家人,有遗憾但不后悔。她动情地说:“既然选择了这份神圣的职业,就应当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新的一年,希望更多市民加入无偿献血队伍中,为我市无偿献血事业添砖加瓦,点燃更多人生命的希望。”

  记者 李静 文/图

市第三人民医院

让更多人团圆无忧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刁士琦安排核酸检测工作

  晨光熹微,平阳大地在贺岁声中渐渐苏醒。新年第一天,没有过年的新衣裳,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做漂亮的头发,当盛装的人们伴着新春的阳光走亲访友共贺佳节的时候,市第三人民医院核酸采集处护士长张晓妹则赶往医院继续工作。

  远嫁到临汾的外地媳妇要回娘家,到临汾务工的外乡人要回家探亲,回临汾团圆的工作人员要返回工作岗位,为让他们的团圆无忧,作为我市核酸检测、发热门诊与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应战。

  临近春节,到该院做核酸检测的人逐渐增多,最多时每天采集人数达到800余人次。该院负责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各自坚守岗位,依然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他们只能抽空花几分钟时间轮换吃两口已经放凉的饭菜,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张晓妹爱人在外出差,年底实在太忙,她竟连女儿什么时候考试都不知道。孩子放假后被爷爷奶奶带回襄汾老家,家里就她一个人。每天基本都是戴月出发,披星而回,每晚都是困顿掩盖了饥饿,让她睁不开眼,倒头便睡。大年初一她与7位战友值守在核酸检测一线。

  信息登记员李文超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与女朋友见面了。他的女朋友是一名乘务员,一走就是3天。两人因为工作太忙,结婚的事虽然一直都在日程上,但总是一拖再拖。

  核酸检测处52岁的负责人王凤,去年整个正月都坚守在发热门诊,去年腊月又在核酸检测点坚守了一个月。每天7时30分到岗,21时以后下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儿子骨折在家休息,她也没落下一个班,正月初二到初四一直都在岗。

  在发热门诊,护士长贾丽十六年如一日,凡是脏活儿、累活儿、危险活儿,她都毫不犹豫冲到最前面。在被抽调到胸科病区发热门诊后,哪个岗位缺人她就在哪个岗位。每天一上班,就开始检查防护物品穿着、进入病区的流程、隔离病房终末消毒等工作是否到位;要监督落实预检分诊、诊室、检验科、放射科等科室的空气物表地面消毒;从中高风险地区返(来)临人员增多,就维持就诊秩序、协助医生诊疗、采集标本、测量体温、发口罩和鞋套,不停地解释、引导。最忙的时候经常是两三天都不回家,有时晚上孩子打电话,要么不接,要么太忙直接挂断。大年初一值班,她有些愧疚,但更多的是自豪。

  导诊卓颖已经第8年在正月初一值班了。2011年,刚参加工作的卓颖遇上了手足口病,她投身到手足口病的治疗与护理当中,每当ICU有患者需要抢救时,卓颖总会积极参加。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卓颖第一时间报名进入医院第二梯队,从发热门诊成立第一天就加入到了这个有爱的团队。今年1月24日,病区收治了无症状感染者,卓颖更是第一时间进入病房,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心理安慰以及病房的消杀工作,直至患者出院。

  随着返工潮的到来,又一场硬仗已经打响。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全力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虽然他们不能跟家人团聚,但他们觉得这种坚守是值得的。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郝志华

用“缺席”换取他人团圆

郝志华操作监护仪

  “大夫,我切菜切着手了,血流不止怎么办”“我肚子疼,是不是吃错东西了”“快救人,我父亲心脏不舒服”……大年初一,患者痛苦的呻吟声、家属焦急的呼救声夹杂着急促的担架车轮声、脚步声回荡在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郝志华自早上8点接班以来,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患者与病床之间。

  进了急诊科,就要随时投入抢救病人的“战斗”,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更大的压力。郝志华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锻打锤炼11年,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再忙碌也从不慌乱,遇到病人总会详细询问病情和仔细查体,快速分析患者目前可能出现的各种疾病,根据病情采取下一步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郝志华会依据检查结果告知对方没什么大碍,先是宽慰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躁的心情,接着为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一再嘱咐用药、饮食等注意事项。患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感谢的话还没说出口,便见郝志华匆匆转身投入新一轮“战斗”。

  越是节假日,急诊科的工作越是忙碌,救护车的警报声此起彼伏,监护仪滴答作响、时刻不停,饮酒过量、突发脑梗、急性心梗等各种状况都在考验着值班医生。

  在家属惊慌失措的呼救声中,一位老人被送进急诊科。由于一家人难得团聚,老人一时兴奋过头,突然喘不上来气,还抽搐、头晕、手麻。

  “这是情绪太激动导致的过度换气综合征,常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表现为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头晕眼花,严重者可有晕厥、抽搐等症状,发作时会感到心跳加速、心悸等。”郝志华当即支开家属,安抚老人情绪,指导老人全身放松……

  急诊科向来不缺“惊心动魄”,谁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面对突发状况,他们只有拼力一战,努力抢“赢”时间、跑“赢”死神。初一下午,一名50岁的患者突发急性心梗,被救护车送到了急诊科,郝志华用镇定的语气平复家属急切、担忧的心情,一边详细询问病情,一边有条不紊地安排相关检查。

  “心前区疼痛3小时,伴憋闷、大汗等症状持续不缓解。若心脏停搏,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其他器官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刻不容缓,在郝志华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心内二线迅速给出会诊意见,患者进入导管室接受介入手术。通过“绿色通道”, 在急诊科及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从入院到手术仅仅用时30分钟,为患者争取到有利的抢救时机,使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初一当天,郝志华接连收治了三名心梗患者,每一场手术都是“硬仗”,额头的汗珠始终没有消散。在万家团圆、共享欢乐、大快朵颐之际,他甚至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在没有患者的间隙刚刚端起凉透的盒饭,还没扒拉两口又冲向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选择了急诊科,就意味着全年无休、随时待命。这些年来,郝志华总是缺席亲朋聚会,却从未缺席任何一次“战斗”。初二晚上,他值守夜班,一夜未眠,共接诊了28名患者。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们早已习惯用自己的“缺席”换取他人的团圆。好不容易在家,郝志华也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家人,而是抓紧“补觉”、积蓄能量,以便保持充沛的精力迎战未知的挑战。他说:“在急诊科,生命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希望与绝望只在分秒之间。我们只有分秒必争、跑得更快,才有机会跑赢时间,抢回更多的生命。”

  记者 李静 文/图

市中心医院

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大年初九,出生10天的妞妞(化名)在市中心医院NICU的保温箱中酣甜入眠。两只小眼睛眯得很紧,小嘴巴常常一张一合,好像在诉说着她马上就要出院的喜悦。与此同时,她的妈妈张舒梅(化名)已经度过术后72小时危险期,由重症ICU转入产科,一切都在平稳中向好发展。

  除旧布新的除夕,这位“心大”的母亲一度将自己和腹中的胎儿置于生死边缘。幸运的是,在市中心医院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历经重重磨难的母女二人最终被成功抢救过来。

  呼吸困难、夜睡不能平卧、心慌气短、尿少水肿……2月11日凌晨4时25分,洪洞县怀孕36周+的42岁产妇张舒梅急诊入院。产科值班医生边丽美、值班护士张芳发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即刻给予半卧位、吸氧、监测胎心及生命体征。因孕妇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且高龄,如此多的高危因素之下,产妇随时有可能因心脏负荷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脏骤停、猝死、母婴不能存活的风险。

  产科立即启动危重孕产妇救治响应,向医务科主任史志明、梁小慧汇报,组织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会诊,专门为张舒梅制定了治疗方案和抢救措施,充分评估病情及预后准备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一台手术,关乎两个人的生命,手术存在巨大风险,这对于手术中的医生而言则需要更大的勇气。

  9时,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在产科主任任丽芳协调指挥下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产科医生刘春珠主刀,边丽美、范偏平同台协助;

  麻醉科主任王昊,麻醉师梁慧英、贾继文全程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容量管理、药物使用,以便随时对手术医生发出警报;

  重症医学科的张耀军做好患者术后即时转入ICU,以及随时进行抢救的准备;

  9时41分,在全体医生的努力下,一声清澈响亮的婴儿哭声打破了手术室紧张凝重的气氛,体重2540g的女婴,经过新生儿科医生熟练的复苏后转入NICU继续监护治疗。

  11时10分手术结束,产妇转入ICU进行术后观察。

  母女平安!一场多学科的联合抢救终于完美落幕。

  记者 闫晏宏

市第五人民医院

把温暖传递给患者

值班护士吃饺子

  大年初一11时许,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四病区,副院长、四病区主任王艳芳将医院准备的小礼物、小零食分发给值班的职工和住院患者,现场暖意融融。

  为了让所有在院人员感受到过节的气氛,当天一大早,王艳芳就赶到尧庙院区与院领导班子汇合,给患者和院职工拜年。

  “我想回家!”是王艳芳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因为她知道每一个过年回不了家的患者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王艳芳深知在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不能圆他们的团圆梦,怎样安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陪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让王艳芳更确定了值守的意义。

  “我们一起努力,好好治疗,明年过年你一定能回家!”王艳芳握着患者的手说,患者脸上有了笑容。这时,跟他们说声“过年好”、握一握手、冲他们笑一笑,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可以缓解他们心中对家的无尽思念。

  还记得去年除夕夜,一位患者突然开口说话带给王艳芳的感动。这是患者住院四个多月以来第一次说话,患者的好转让她有了努力的动力。

  12时20分,门诊大厅导诊员李杏从食堂打来了当天的午饭准备在导诊台补上年三十的饺子。

  这是李杏第一次在大年初一值班,趁着吃饭的空当,她翻看了妈妈的朋友圈,看到远在翼城县里砦镇的家人都在欢欢喜喜地走亲戚拜年,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医院给她发了值班专属福利,还包了饺子,李杏在工作岗位上也感受到了年的氛围。

  2020年10月,李杏到该院做导诊工作,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又都是陌生的。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李杏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逐渐有了改观,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杏明白了导诊员就是医院的“名片”。导诊人员的热情接待和一声问候,可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初来医院的茫然,使之感到亲切和温暖。

  为了给患者留下一个好印象,让患者更信任医院,每次与患者交谈时,李杏总是特别注意说话语气,尽量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静的心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职业、年龄和性格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谈话方式进行交谈,耐心解答她们的咨询,对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刻不能松懈。”导诊是进入医院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严格防控,春节期间医院禁止家属探视。采访快要结束时,有位家属前来探视,李杏耐心解释与劝解,最终获得家属的理解。

  春节假期能和和美美地过节是每个人的心愿,对于新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在医院第四病区的住院区,刚刚结婚一个多月的护士柴丹丹给患者做护理时,竟有位阿姨送她好吃的,她婉言谢绝后,感到特别欣慰。

  与患者沟通,技巧尤为重要,这时的柴丹丹更像幼儿园老师,不仅要为患者扎头发、换衣服、放音乐,时常还要哄着,这份工作要的就是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她逐渐发现,自己用心对待的每一位患者,也会对她报以真心。

  新婚第一年,柴丹丹却在值班,心里有一种奇妙又充实的感觉。在这样重要的时刻,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守护那些无法回家的患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幸福。

  记者 闫晏宏 文/图

乡村医生寇秀云

守护百姓健康

寇秀云为村民量血压

  大年三十,地处大山深处的永和县坡头乡索驼村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氛围。乡村医生寇秀云顾不上享受团圆之乐,一直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奔忙于村卫生室与返乡人员家中。

  这段时间,寇秀云都是如此忙碌,每天逐个打电话,向乡亲们了解家庭基本情况,有无近期返乡人员,有没有春节期间需要返乡的。近两天,返乡人员增多,为了守好第一道“关口”,他每天及时更新“资料库”,即便是除夕也不休息,带着体温枪、健康档案、返乡人员登记表上门调查、登记。

  “你从哪里回来的,是否中高风险区”“有没有7天内核酸检测报告”“请出示行程码、健康码”……每到一处,寇秀云都要详细问询、认真记录,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采取“14+2”管控措施,通过电话指导对方做好居家隔离观察和健康监测,一再嘱咐对方保持良好心情和健康饮食,有什么异常要及时给他打电话。

  走门串户的过程中,寇秀云不时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又赶忙跑回村卫生室给对方诊治、开药、配药。村子虽然不大,但山路有些陡峭,一趟趟地跑下来,他满身是汗。可是,当天太阳很好,气温却很低,寒风不时刮过,又吹得他“脑门子疼”,就这样又冷又热地煎熬着。

  “第34名返乡人员登记完成!”几个小时过后,合上厚厚的登记表,寇秀云没有急着回家,而是沿着蜿蜒的山路拐入一户五保户的窑洞。窑洞里的老夫妇因儿子早逝、孙女出嫁,家里没有劳力也没有收入。因而,他们的健康状况时时牵动着寇秀云的心,没事总会来转转,给老人们测体温、量血压。

  “身体好着呢!就是饮食要注意,一定记住‘少盐、少油、多运动’!”听到寇秀云的贴心叮嘱,老人们绽放出温暖的笑容:“好好好,身体好就是好!这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不仅让我们吃喝不愁,还给我们送来健康关怀,村卫生室‘健康小屋’特别便民、利民。尤其是寇大夫,只要我们有需要,随叫随到,特别放心。”

  寇秀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他曾经也想逃离这片贫瘠的土地,去城市搏一片天。然而,父亲数十年如一的坚守,唤回了他的初心。“我父亲寇忠时是一名老村医,村民有什么不舒服首先就会想到他。但是,他年事已高,不得不‘退休’,为此常常发愁‘以后村民看病找谁啊’。”寇秀云有感而发,“我有着多年给父亲打下手的经验,加之多次外出学习、进修,于2019年考取了行医资格证,正式接过父亲的衣钵。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乡亲们健康生活的希望。”

  乡村医生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家庭签约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初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量实在不轻。当家家户户备战春节时,他却背着药箱为村里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上门巡诊,只因“患者是最大的牵挂,不看过不好年”。如今,他俨然扮演着父亲曾经的角色,但凡村民们有需要,都会一时间想到他。

  天要黑了,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寇秀云将卫生室打扫得焕然一新,接着在大门口贴上红红火火的春联。他许下心愿:“我会踏踏实实干好这份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做好各项服务,全力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保障。”

  记者 李静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