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台极具风险和挑战的手术。患者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四年前意外骨折,因处理不当,如今伤口出现化脓。同时,老人心脏部位又有动脉瘤,术中的某一个体位就可能引发动脉瘤破裂造成严重后果。给这样高龄高危的患者做手术,老人能否下了手术台?下了手术台伤口能不能愈合?当患者遭遇到一家又一家医院的拒诊,辗转找到我市骨科老专家李华的时候,李华毅然决定,亲自为这名患者做手术。在他的精心准备、精准娴熟的操作下,手术取得成功,患者顺利康复。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满头银发的李华,从医半个多世纪,从拿起手术刀的第一天起,就把为民服务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患者切实需要放在第一位。47年的骨科从业经验,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整套骨伤、骨病的诊疗方法,并在手外科、整形外科、骨部连接、骨缺损及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今,即便是耄耋之年,李华上了手术台,不管是体力还是技术,丝毫不减当年风采。
志在行医 开启奋斗历程
李华在农村长大,从小见多了被病痛折磨的乡亲,目睹过母亲为夭折的四个孩子悲痛欲绝,让他对医生多了一份向往和崇拜,很早就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向。
1961年,当李华如愿考上山西医学院,就此开启从医生涯,这一干,就是一个甲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医疗设备不足、技术落后。 “党让我去哪里,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党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激起了李华去农村的热情。1968年,李华从安泽县城出发,一路沿着悬崖峭壁,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距离县城20公里的石壁乡,开始了无怨无悔的村医生涯。
刚到石壁,来了一位30多岁的女子看“哑”病,她已多年未开口说话,让邻居们都觉得她好像天生如此。李华觉得应该是癔病性失语。“我是省里来的专家,你只要相信我,这病就能治好。”一毛头小子,很难让患者信服。李华一个善意的谎言,一针氯化钙,真的让女子开口说话了。之后,“石壁有位省里的专家,扎一针就能治哑病”的消息便传开了。
那个年代农村卫生条件极差,也造成了很多的蛔虫病患者。1971年一个夜晚,一名8岁的小男孩,肚子绞痛并伴有频繁恶心呕吐,整个人瘦得“皮包骨”。而早前他就经常肚子疼。“那时村里的孩子肚子疼都是忍过去的。”这一忍最终把孩子拖成了肠梗阻。如果不手术,蛔虫有可能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腹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个人手术,心里也是很害怕的。”在救死扶伤信念的支持下,在昏暗的诊室内,李华独自开始了一场艰难的手术,成功取出了数不清、胖如小指堵满肠道的蛔虫,孩子也慢慢康复了。
那时候每天都要出诊。有时刚回到宿舍生火,就有人打着灯笼找来,方圆几十里,都在李华负责的范围之内。他睡草席、钻山窝,与虱子、臭虫同眠。山路狭窄难行,无数次在翻山越岭中滑倒。6年山村医生的执业经历,磨炼出了李华的坚强意志,锤炼出了李华不怕苦的韧性,更让他和最基层的乡村百姓产生了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勤钻医术 全力救治患者
1974年,临汾地区人民医院急需高等学历和基层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李华被组织选中调至该院,成为一名骨科医生,开始了骨科领域的学习探索,也开启了他毕生为之付出和奋斗的事业。
学习、培训、进修……在门诊室一坐就是一天,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10个小时,年轻的李华不断积累着诊断经验。1978年,李华参加了上海华山医院陈中伟教授举办的第一期全国显微外科学习班,“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一定要有拼搏的精神。”教授的话印在了李华的心上。
急诊连着病房,日班连着夜班,多年来,李华几乎没有准点下班。有时清晨进了手术室,披星戴月而归,最晚的一次,天已大亮。1980年的一天,马上要下班了,李华接诊了一位断指的患者。接骨头、接血管、接神经、接肌腱……从头天傍晚到第二天凌晨,整整11个小时,李华保持着十二分的精神完成手术,因为实在太累了,他在手术室的楼道里竟然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病房。
“肩周炎这病说重不重,但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抬个胳膊都能疼得半死。”在门诊查体时,细心的李华发现很多肩周炎患者在按到天宗穴时会觉得剧烈疼痛,但按摩一会儿就能缓解症状。这给了李华启示,在查阅大量文献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天宗穴,设计一套治疗肩周炎的封闭系统。之后,李华全身心投入工作,夜以继日记录分析、总结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出“天宗穴穴位封闭、按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方法,荣获山西省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几十年如一日为患者服务,长期在X光下从事骨折复位、金属异物取出。1997年,李华手部皮肤开始溃烂,一碰就钻心的疼,最终确诊“鳞状皮癌”,虽先后12次手术,至今右手中指末节还存在部分组织缺损。尽管如此,李华在与自身疾病作斗争的同时,从未放弃过医学梦想,未拒绝过一位患者。
“能够看病就是为人民服务。”从小受党的培养,就要听党话、跟党走,给患者看好病,他们高兴,李华也觉得高兴。2001年办理了退休后,李华依然没有离开自己钟爱并为之奋斗的手术台。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就搭把手、出份力。”李华的人生体现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更充分彰显了助人的爱心善意和救人的责任担当。
医德高尚 善行相伴一生
李华常说,当医生不但需要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
1965年,李华作为大学生尚在医院实习期间,一位患者宫外孕大出血,失血量很大,如果不能及时输血将难以度过危险期。“我是B型血,输我的血吧。”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刻不容缓。考虑到患者生活困难情况特殊,李华当机立断决定献血救人。“我也很自豪,因为我的血液,给有需要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2008年汶川地震,李华主动请战支援地震灾区,医院领导考虑到他的年龄,拒绝了他的请求,李华只好用捐赠的形式支援汶川。
“我年龄大了,虽然不能与他们并肩战斗,但还是希望能够尽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华时刻关注相关报道,在得知临汾市人民医院34名医护人员支援疫情第一线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捐出102000元作为特殊党费支援前线。
在李华的人生辞典中,永远都是行胜于言,他脚踏实地、实学实干、孜孜不倦,在攀登医学高峰中追求卓越。他义无反顾、主动行善,用自己的涓滴之力,久久为功,老当益壮,蕴藏其中的是家国情怀和奋斗激情。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