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为党旗增辉 为时代添彩

2021-06-29 09:03:5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用行动诠释着医者大爱;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用担当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在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医疗系统4位共产党员,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践行初心使命、护佑人民健康的感人故事


  市第三人民医院孙心爱——

  敢于担当 冲锋在前

  2003年,她义无反顾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2020年,她又一次“逆向”而行,毅然决然地守卫着抗击新冠疫情的主战场……她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科主任孙心爱,用热血和赤诚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爱心和真情守护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回想起18年前“火线入党”的情景,孙心爱依然历历在目、依旧热血沸腾,那是她一生难忘的“荣耀时刻”。她激动地说:“非典暴发,我身为护士长,必须走在最前列、争当‘排头兵’,直到疫情结束才撤出隔离病区。期间,我在鲜红党旗前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入党誓词12句话、80个字,自此激励着孙心爱奋勇向前,在困难和危险时刻挺身而出。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她再次选择“我先上”,虽然不在临床一线,却奔波在一条“隐形”战线,每天与病毒面对面奋力“交战”。

  “我院是新冠肺炎救治的定点医院,要坚决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坚决守好医院防控‘前哨’,保障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孙心爱也是我市院感专家,她深知责任重大,除了要做好本院院感工作,还要深入其他医院开展院感督导工作,把好医疗单位院感防控关口。

  那一年,从1月19日到3月13日,孙心爱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没有休息过一天,也没有和家人吃过一顿团圆饭。她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从东跑到西,从南跑到北,跑遍了分管医院,事无巨细查纰漏、促整改,针对重点部门和科室提出具体的防控措施,确保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规范到位,为患者打造安全、安心的就医环境。

  17年前,女儿面临“小升初”,孙心爱却封闭在隔离病区;17年后,女儿特意回娘家待产,本想得到妈妈的专业照顾,不想孙心爱每天不着家,还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孙心爱对女儿充满内疚,却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责任当前只能取‘大’舍‘小’,要无愧于‘党员’二字。”

  如今,疫情尚未结束,孙心爱依然奔忙于院感防控一线。她说:“院感防控是医疗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和红线,必须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杜绝院感事件发生。我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身心投入到院感防控事业当中,不辜负党的培养,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不辜负患者的期望,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李静


  市中心医院王艳艳——

  不负重托 坚定前行

  对于临汾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艳艳而言,2020年2月,她作为临汾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奔赴武汉,或许是她医务人生的“高光时刻”。然而,回到本职岗位一年多来的王艳艳,于平凡之中依然闪闪发亮。

  “作为一名党员,一个队长,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同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回顾武汉抗疫之战,王艳艳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了任务,体现了一名年轻党员在危难时刻的使命担当。

  “没别的,感谢组织的信任,患者的重托,我会努力做到最好。”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岗位的日常,王艳艳每天干劲十足,精神满满。

  为了让患有呼吸重疾的百姓不出家门便可接受治疗,甚至享受到来自北京专家的医疗服务。在科室不断引进新技术的道路上,王艳艳总是打头阵的那一个。科室准备开展支气管镜下手术,周三领导找她谈话,周五一早她已经在赶往北京的路上。在北京大学第一人民医院三个月学习期间,她更是抓住一切实操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医术,学成归来后在我市率先开展支气管镜下三、四级手术。

  新技术开展起来后,相应的质控也必须跟上来。在一次品管圈比赛中,正巧赶上三甲复审,重重工作压力让王艳艳在比赛前夕头上起了带状疱疹。因为临时无法换人,连生孩子都没哼哼的她,硬是被折磨的半夜到门诊打了止疼针去完成的第二天的比赛……如今,在王艳艳和科室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的规培基地、药物临床实验、高占成博士团队工作站等各项工作都顺利进行中,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王艳艳对医学技术的执着和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得到了业内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在抢救、急诊会诊中,王艳艳风风火火、干脆利落,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在问诊患者、嘱咐家属时,她轻声慢语,安慰患者与家属们焦躁的内心、给予他们坚实的支持。在她的心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

  每当成功挽救回一个危重患者的生命,每当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激和称赞,王艳艳总是说:“没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咱是医生,这本就是咱该做的”。

  记者 闫晏宏


  市第五人民医院李彬——

  使命在肩 永不言弃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就是全心全意,想患者所想,一切为患者服务。”临汾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住院三病区医生李彬说。

  18年前,他第一次走进第五人民医院穿上白大褂时,就暗暗发誓将毕生奉献于热爱的医疗事业;7年之前,他第一次举起右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深深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了依托。2016年“接棒”门诊部之后,李彬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加果敢的担当作为开展工作,忘我奉献。

  2018年4月的一天下午,门诊大厅冲进来一位年轻女士。这是一位正在治疗期的抑郁症患者,在遭遇了丈夫家暴后,情绪特别激动,她拎着一壶汽油来到医院,大声诉说着她的不幸,要求医院给她解决问题,否则就要自焚。

  身为门诊部主任的李彬闻讯赶到后,立即让其他医生都退后,他迎着手持汽油的患者走上前去。整整两个多小时,李彬与这位女士从孩子聊起,再聊工作、家庭……为她寻找内心深处的“病根”,终于使患者情绪稳定下来。待患者家属赶来后,李彬亲手将那壶汽油加到患者家属的车里,一场危机得以平息化解。

  李彬说,自己每天面对的都是精神障碍患者,交流沟通差,有时甚至会遇到一些极端行为。需要他们更加细心,更有耐心,更有爱心。

  2018年,随着医院接收的住院患者越来越多,医生的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李彬主动向院长申请,除了自己负责的门诊部工作,加入住院医生行列。李彬说:“共产党员,就应当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全封闭的病区,李彬给患者“建”了一个“家”,患者和他之间,不仅是医患关系,更像朋友和亲人。6月25日早上,他接到病区内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哥哥的电话,要与患者通话,告知其母亲去世的消息。李彬考虑到患者入院仅三天,情绪特别不稳,如果受到这种强烈的刺激,很可能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在李彬的建议下,哥哥打电话只告诉患者妈妈病重,给予了患者精神缓冲的时间。像这样发生在李彬身上,为患者贴心考虑和服务的例子,多年来数不胜数。

  李彬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使命在肩,永不言弃,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让更多的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记者 闫晏宏


  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凯——

  初心不改 勇当“尖兵”

  “听党话,跟党走,一切服从党组织安排,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入党14年,从退伍军人到医务工作者再到“第一书记”,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张凯始终坚守一颗火红的初心,用永不停歇的奋斗书写无悔青春,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8年,张凯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来到汾西县永安镇东原村。环顾四周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家家户户守着一亩三分地,如何脱贫富起来?张凯没打退堂鼓,反而下定决心:“来当‘第一书记’,就要想方设法带领乡亲们打赢脱贫攻坚战。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要先富,先修路。村里的两条大路都是“土疙瘩”,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污水横流,村民们根本没法出门,若是遇上大雪封路,危急病人都送不出去。张凯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多方递申请、打报告,积极争取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使“扬灰路”变成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困扰。

  “口勤、手勤、腿勤,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传到位,带领乡亲们找到一条脱贫路。”修好“道路”还得打通“思路”,张凯多方考察农业项目,“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增收增产计划,开辟荒山种植玉露香梨、花椒、辣椒、红薯等“新品种”,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各类养殖项目。同时扩大了文化广场、修葺了戏台、组建了舞蹈队,使过去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变为现实。

  去年10月下旬,张凯获得了“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模范第一书记”荣誉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是无数汗水的洒落,是每位乡亲竖起的大拇指。不久前,“第一书记”任期期满,他“悄悄”回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回望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那里有他难以割舍的父老乡亲,还有日夜牵挂的一项“红色事业”——即将竣工的东原村红色文史馆。

  “张书记,我们想你,一要常‘回家’看看……”乡亲们得知消息后,几乎将张凯的手机“打爆”,感激与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张凯感动地说:“文史馆竣工那天,我一定回去探望大家。这里是我的‘故乡’,只要需要,我一定在。”

  从参与276次消防任务的战斗班长到带领全村走上致富路的“第一书记”,理想与信念一直指引着张凯前进的方向。他郑重地说:“不论身处何地、身兼何职,一定要把群众的事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在事里,不负党员的职责与使命。”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