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和技术,更应是一种态度和心灵上的沟通,医生给患者提供的不仅是一份份治疗方案,心灵上的理解和共情也同样很有力量。”在精神科从医多年,市第五人民医院四病区副主任黄丽娜对医学有着别样的感悟。
在黄丽娜看来,精神科医生应当是心灵的陪伴师,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要懂得共情与沟通。
2020年9月,乡宁县一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因躁狂发作入院,过度兴奋导致患者体力消耗过度出现脱水现象,患者不吃不喝不听劝,只能插胃管给她补充营养,但她三番五次将胃管拔掉。无奈之下,黄丽娜只好对她进行保护性约束,致使易怒的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只要在病区见到黄丽娜,她就会谩骂和吐痰。
“她当时就是生病了,我能做的就是将心比心去接纳她。”黄丽娜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同情她、爱护她、关心她,一有空就去病房陪着她,总是耐心倾听,从不打断和反驳,还会在她的病情有所好转时宽慰她、鼓励她、赞扬她,让她有幸福感、成就感。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转,胡言乱语少了,心智、思维慢慢正常了,黄丽娜觉得,这便是对她付出的最大回馈。
“其实医生与患者之间总是相互疗愈的。”与患者相处时间长了,黄丽娜也总是用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让身处封闭环境中的患者能体会到家的温暖,更多时候救治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是在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2021年1月,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黄大妈(化名)以非自愿方式入院,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入院了。治疗5年,黄大妈常因自制力差,不能规律服药,致使病情反复,多次入院。刚到病区,黄大妈因被害妄想,不敢吃不敢喝,就连药物形状的不同都会警惕,还时常被幻听折磨得整夜磕头。面对这位表情平淡、情感淡漠、情感反应不协调,对任何东西都没安全感的老人,黄丽娜充当起“情感摆渡人”,把她当成孩子一样换着花样、变换话题去哄,“这时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康复的希望。”每天的谈话成为破冰的帷幕,慢慢地修复她的安全感,建立她的信心。“合理用药,关注患者真实的需求,才能挖掘出她潜藏心底的问题。”患者渴望回归家庭,黄丽娜就从亲情着手,与她的亲属交流,当患者家庭的柔顺剂。亲人的关爱,黄丽娜的开导,让黄大妈从滴水不进,安心入睡,到治愈出院。这个过程,也让黄丽娜体会到了医生的真正价值。
虽然提前对精神科有过了解,但黄丽娜从一名外科医生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时,内心还是充满忐忑。精神科的患者涵盖各个年龄段,加之基础疾病和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也会遇到血压增高、恶性肿瘤、房颤等情况,很多时候患者不能很好表达自己的病症,要做到对疾病的准确评估,就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做支撑。
一位患者血压直接飙到200/110mmHg,降压太快,就容易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一位绝经的患者,下体不规则的出血引起黄丽娜的重视;一次妇科内诊,发现患者宫颈病变,黄丽娜立即与家属联系,建议去其他医院检查确诊,最终确诊为宫颈癌,得以及时得到救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就特别考验黄丽娜医学知识的储备量,每到这个时候,曾经外科医生经历的优势也得以充分显现。
精神科医生每天的工作是平凡的,但似乎又不平凡。不管是惊心动魄的紧急接诊,还是看似平淡的巩固治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丽娜对患者的关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