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大医精诚 仁心仁术

2021-08-24 09:23:4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努力、钻研、探索是他们永恒的追求;仁心、真心、爱心是他们不变的初心;忠诚、奉献、坚守是他们无悔的选择;他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尽一切力量救治每一名患者,在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演绎着不平凡的感人瞬间。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市卫健委命名表彰了一批优秀医务工作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其中8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市中心医院医务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史志明

  做有温度的医者

史志明(左二)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最近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不适感?”8月18日,市中心医院医务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史志明虽然奔忙于临床一线与行政工作之间,但依然挂念着“死里逃生”的年轻患者小王。

  一个多月前,就读于我市某高校的小王,因长期熬夜备考诱发急性心梗,情况极度危急,生命危在旦夕。史志明作为主刀医生,在相关科室的配合下,迎难而上,决不放弃,全力打赢了这场“危机四伏”的生命之战,将小王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类似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对史志明来说早已司空见惯。心脏骤停、左心衰竭、心肌梗死……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往往发病又快又急,有的患者上一秒还有说有笑,下一秒就栽倒在地,黄金抢救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分钟。只要手机铃声一响,史志明不论何时身处何地,都会第一时间赶赴“战场”,冲锋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尽最大努力与时间赛跑、击退死神。

  只因,选择了这袭白衣,就等于选择了担当与奉献。行医路上,治病救人的使命始终镌刻在史志明内心深处,患者是他最大的“软肋”,他们病情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他的心。也正因为如此,患者也是他最强的“盔甲”,给了他义无反顾、奋力前行的动力。

  多年以前,一位老太太因病情严重,在外求医时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单。老人坚持回到临汾,决定在市中心医院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即便如此,史志明和同事们还是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延长老人的生命,用心用爱去温暖老人。老人离世之后,家属将老人生前所住的病房打扫一新,用这种质朴的方式来表达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让老人在生前感受到在家的温暖和儿女般的照顾。

  这件事对史志明触动很大,事过多年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是,技术之外,医生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这也是医学责任。”

  15年来,出于责任、出于使命、出于初心,史志明经历了终生难忘的援鄂战“疫”和无数次“生死救援”。在他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不讲条件、不求回报、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还有忠于职守、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升自己,突破自己,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同时,要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当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实验室主任张南

  对生命心怀敬畏

  她的“主战场”不在临床一线,而在一间“神奇”的实验室。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识片本领”,她可以获知孕妇腹中胎儿的健康状况,提早筛查出多种先天畸形的“问题宝宝”,进而指导“宝爸宝妈”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她就是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实验室主任张南,一位探索遗传奥秘的“大侦探”。羊水穿刺、接受标本、接种培育、收获“果实”……这个过程往往是枯燥、漫长且煎熬的,但她总能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用细节打开疑难病例的“缺口”,一步步找到“真相”。

  在张南看来:“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全部依靠医生去检测、下定论,十分考验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识别能力。这关乎一个未出生小生命的去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要反复对照、反复分析、反复验证,依靠相关证据得出‘最终答案’。”

  每一例的诊断,都会影响着一个家庭,这里经常上演着或悲或喜的故事。一位曾有过唐氏儿生育史的孕妇再次妊娠行羊水穿刺,结果发现此次孕育的胎儿还是21三体,被确诊为“唐氏宝宝”。告知这一结果时,张南的心情无比沉重,她努力开导孕妇,给予孕妇坚强的信心。

  悲伤过后,这个家庭由衷地感谢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提前终止了悲剧的发生。第一个孩子的不幸,不仅带来沉重打击,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若是第二个孩子没有提早干预,他们还要经历一次同样的伤痛。

  这间“神奇”的实验室是我市唯一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实验室,自2016年成立以来承担着全市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及新生儿三种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工作。张南就像一位所向披靡的勇士,一往无前地探索着遗传的秘密,对每一份报告都心怀敬畏,成功阻断了“问题宝宝”的出生,让更多健康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为更多家庭带去幸福和欢笑。

  孕育一个健康宝宝,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让更多家庭实现优生优育梦,是张南不懈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张南发自内心地呼吁:“孕妇一定要重视产前筛查,尤其是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确保孕期检查项目‘一个都不能少’,避免和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减轻自身及社会的负担。”


  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芳

  用爱修筑“心灵花园”

  “娇娇(化名),你怎么不去打饭呢?”

  “好好配合治疗,就可以早点儿回家了,好不好?”

  8月17日中午,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王艳芳来到病区,细心地留意到一名刚入院的年轻女患者有些不合群,不愿吃饭也不愿与人交流。她像哄孩子似的询问原因、耐心开导,用暖心的拥抱给予患者安定的力量,帮助患者走出情绪低谷。

  这是一所精神专科医院,接诊的多是备受精神心理问题折磨的人群。与患者打交道久了,王艳芳对精神类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感慨道:“相对于其他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更需要医生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需要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几天前,王艳芳正在坐诊,一名患者突然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情绪激动、叫嚷不停。她不慌不忙地先是安抚患者情绪,接着了解事情经过。原来,这名患者一直在其他医院就诊,此次前来五院办理精神伤残鉴定,由于缺乏相关病历和证明而无法办理。医务人员耐心解释,患者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越来越愤怒。

  “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认为办理过程或许很复杂、很难办,一时想不开就引爆了情绪‘炸弹’。找准根源后,我让患者拨通主治医生电话,由我跟对方沟通需要开具的证明和病历,将患者所担心的问题解决后,患者笑脸盈盈、礼貌客气地离开了。”王艳芳说,“这件事带给我许多思考,医生除了治疗还可以为患者做些什么,我们要放下身段耐心倾听,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也能带给他们温暖和信心。”

  面对精神病患者,多数人存有恐惧心理,会不自觉地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如何消除大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如何帮助精神病患者重振信心、重燃希望、回归社会,是王艳芳矢志不渝的初心和坚定向前的动力。

  “期待全社会接纳、关心、关爱精神病患者,最好的尊重莫过于与他们共情。”王艳芳说,“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救治来院就诊的患者,我更愿意向家属、社会大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意识到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

  这些年,王艳芳全心全意医治每一名患者,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名患者,一次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修复”和“拯救”他们的心灵。她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会牢记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这句话,用专业技能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用真心、爱心、耐心换患者和家属的放心、安心、舒心。”


  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主任李华

  一切为了患者健康

李华耐心为患者答疑解惑

  “治疗效果很好,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8月16日,在为一位耐药结核病患者检查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主任李华一边为患者加油打气,一边像多年的老友一样与患者拉起了家常。

  作为一名从抗“非典”到战“新冠”的一线老兵,在传染病医院奋斗了23年,不管是结核病,还是非典、手足口病、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李华总冲在危重病救治的最前线。

  作为李华的主攻方向,刚进结核科接诊时,有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因结核性脑膜炎导致下肢瘫痪。在李华的救治下,1个月后小女孩营养状况明显改善,2个月后肺部病灶好转,3个月后拄着拐能走了。“有时我觉得自己只是尽了本分,但患者对你的信任和依赖却是一辈子。”小姑娘出院时一个深情的拥抱,让李华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小姑娘结婚了,也生了孩子,但只要到临汾还会来看李华,这种成就感让李华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岗位。

  结核病虽然危害大,但只要在出院后规范用药,可以完全治愈。但是让李华痛心的是,有一些患者因出院后不规范用药发展成耐药结核。与敏感结核相比,耐药性结核疗程长、花费高、危害性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华四处奔走,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与基层建立起联系,通过大力宣传与督导,使更多患者积极并持之以恒地完成了整个疗程。

  2015年,有一位低保户,因不规范治疗产生耐药。当时耐药结核还没有特效药,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又怕给家里增加负担,入院后十分消极。李华了解情况后,每天一有空就找她谈心,告诉她肺结核可以治愈,耐心地给她讲解肺结核的治疗与防治,想方设法鼓励她。李华与省里专家沟通,结合患者经济条件制定方案,并争取将她纳入了国家免费治疗项目。慢慢地,患者建立了治疗信心,逐步配合治疗,最终痊愈。

  “医疗方案再完美,不能规范治疗,就是无效的方案。”李华总说,只有时刻心系患者,才能发现那些平时不易察觉的误区和盲区,才能对症施策,真正挽救和治愈患者,这也是她作为一名医生所秉承的初心。


  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助理、肝胆组负责人李映辉

  以真心施爱心

李映辉(左二)查看病例

  8月18日19时许,距离下班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助理、肝胆组负责人李映辉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时又有一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

  下班又“遥遥无期”,这对李映辉而言已是习以为常。普外科急诊患者多、危重患者多,且病情复杂多变,其救治刻不容缓。从医15年,他一直奋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致力于在医学服务中寻求医学温度,让患者切身感受到温暖。

  有一次,一名年轻姑娘因腹部被刀刺伤紧急入院,胃、十二指肠、胰腺贯穿,腔静脉破裂,心脏、呼吸一度停止,病情极度凶险。在李映辉与其他科室的通力合作下,年轻姑娘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手术结束,但救治仍在继续。李映辉认为病情的诊治不光是“手术”那么简单,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还需要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系统配合,这是“集结”了医术、耐心和关爱的过程。正如年轻姑娘出院时所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在我心里,医院就是‘温暖’的代名词。”

  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一位90岁的老太太因急性胆囊炎入院,由于发病早期家属考虑老人年龄过大,想保守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就诊时已经出现了感染性休克而不得不手术。虽然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但是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李映辉还是决定放手一搏,在术中凭借高超技艺攻克难关,在术后依靠精心治疗护理取得圆满结局。

  李映辉常常因治愈患者而感到欣慰和满足,也会因医学的局限感到无力和遗憾。从医以来,他时常十几二十个小时连轴转,几台手术无缝连接。有时刚下了手术台,就直奔门诊或是下乡送服务。虽然工作繁忙,但是面对患者和站上手术台时,他就会心无旁骛,尽己所能把每台手术做到极致,像创作艺术品一样追求完美。

  如果再给李映辉一次选择的话,他依然会选择当医生。他说:“患者的康健,是医者前行的动力,这种力量驱使我们始终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驱使我们不懈钻研,勇攀高峰,不断向更高的技术难题发起挑战,竭尽全力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市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王振东

  用信仰坚定前进方向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信仰。市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王振东从迈入医科大学那一刻起,便立志要做一名让患者信任的好医生。

  王振东这样解读“好医生”的职业理想:既要有悲天悯人的心,也要有精益求精的术。

  “离开家乡求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家乡父老。”2012年,在市人民医院工作5年之后,王振东北上京城,选择了当时国内胸外科排名第一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他抓住各种机会,专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不分昼夜地参加手术,进行技术锻炼,并在工作之余,勤奋学习,考取了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在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期间,王振东以一名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精神。在临床实践期间,他吃住都在医院病房,白天做手术,晚上换药。2016年,王振东迈进病区时,还是烈日炎炎,走出病区的那一刻才发现,秋风已将落叶扫尽。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患者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王振东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挽救生命更加重要、更加神圣了。只因你身着白衣,所以必须要以慈悲仁爱的热情面对患者。“当我治愈一个患者,看着他们出院的时候,我就感觉特别欣慰,一切付出都值得。”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王振东婉拒导师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市人民医院工作后,他每天的状态就没有上班、下班和午休之分,只要患者有需要,只要工作有需要,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近年来,在王振东和同事的努力下,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很多新引进的技术得到了快速应用和发展,为患者缓解了病痛。


  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席振芳

  把希望带给更多人

  “每次看到患者充满期待的眼神,我就会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尽全力,把美好和希望带给更多人。”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从医理念,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席振芳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和许多患者成了知心朋友。

  2002年,席振芳来到血液科工作。带着医院领导的殷殷期望,在科室主任的悉心指导下,席振芳在血液病治疗的医学道路上不断求索进步。

  当时的血液病诊断难、治疗效果差,很多重症患者“钱花光了,人也没了”。和血液恶疾打交道19年,席振芳见到了太多悲欢离合,才会在看电影《我不是药神》时感同身受,数度落泪。也正是因为这份医者的慈悲,促使席振芳在血液病治疗的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还记得初到科室时,看到一名10岁小姑娘那求生的眼神;一位20岁的姑娘,因病情无法控制,拒绝与任何人对话的悲伤……这一幕幕悲剧,激发了席振芳想要攻克血液病这项“高精尖”医学难题的斗志。从此,她发愤图强,不断去国内先进的血液研究所进修学习,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也攻克了一个个疑难血液病。近5年来,席振芳带领科室成员针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开展了红细胞单采术、血小板单采术,应用血浆置换术成功救治1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020年完成首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2010年,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回来后,席振芳接诊了一位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岁小姑娘,此病十分凶险,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席振芳通过制定、调整个体化治疗方案,精心呵护,及时将孩子从死亡线上硬拉了回来,让小姑娘在不做骨髓移植,仅凭规范的化疗就奇迹般康复。今年小姑娘顺利通过了中考,还和她妈妈专门到医院看望了席振芳。

  使血液病患者从无药可治到有药可医,再到彻底治愈。从事血液专业19年,席振芳不断突破自我,也不断体验到作为一名血液病医生的荣光。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一科主任杜秀芳

  以初心践行使命

  “做医生,有心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心,止于术。”对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一科主任杜秀芳来说,不论追求技术的脚步有多快,她首先想做的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医者。

  2003年“非典”,新婚燕尔的杜秀芳第一时间放弃婚假,第一批次进入病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杜秀芳带领科室医务人员负责接收所有发热患者。如何在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安全、保证患者之间不交叉感染的情况下把发热患者治好,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减少医护人员暴露,杜秀芳制定详细方案。每当接收新的发热患者,有20年抗争传染病经验的杜秀芳总会第一个进入病房,询问流行病学史,做分析研判,再指定专门的分管护士,就这样整整两个月,她吃住都在单位。

  “每当治愈一个患者时,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患者,是他们毫无保留的信任,才让一名医生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患者和家属的每一句诚挚感谢,也激励着杜秀芳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去攻克一些新发的、突发的或罕见的传染病。

  2020年10月2日,襄汾有一位老人,因顽固性发烧,先后辗转于县级、市级、省级多家医院,仍无定论。就在老人失去信心放弃治疗回家后,邻居的一个建议,让老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杜秀芳。杜秀芳在为老人查体后,发现其后背有一块被虫子咬过的黑色焦痂,当时考虑“恙虫病”。但“恙虫病”的检测需要一定时间,老人的病不能再拖了。杜秀芳将采取诊断性治疗即实验性治疗的想法告诉老人后,老人说:“我相信你,就按你说的办。”杜秀芳非常感谢老人的信任,但她也着实没有辜负这份信任,老人在口服药物三天后就恢复如常,七天后就康复出院。

  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传播蔓延,杜秀芳担起了传染病义务宣讲员工作,并且与周边县市发热门诊的主任们建立密切联系,让患者少走弯路。做患者最信任的医生,杜秀芳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白衣天使的初心。

  记者 李静 闫晏宏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