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一个病区的30张床位扩展到三个病区的120张床位;
从只开展简单的骨外科手术到省级重点学科;
从籍籍无名到国内首家PSI HTO保膝基地、晋陕豫脊柱畸形防治共建基地、省内首家膝关节镜技术培训基地、临汾市卫健委骨科质量控制部、临汾市骨科专科联盟、临汾市创伤救治中心和张英泽院士团队工作室相继落户;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拥有关节、运动医学、脊柱微创、脊柱矫形、创伤5个亚专业组和一大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诊疗项目……
这就是临汾市中心医院骨科团队。
近年来,该院骨科医疗人员分别赴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301医院等国内顶级的医院进修,人员构成、梯队建设日臻完善,科室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年门诊40000人次,年手术量超过3200台,申请专利12项。实施了腰椎前后路联合en-bloc椎体全切治疗脊椎肿瘤、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脊柱结核等更是填补了我省该领域的空白。
迎难而上 技高一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骨科主任王文革和3位专科主任注重学科和特色科室重点培养,以技术支撑为导向,致力打造品牌医学团队。在科室,每周一,是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紧跟最前沿的骨科治疗技术;每周二、周四,是科里的疑难病例专题讲解讨论会,病例讨论以有恒为贵;每周三,党史学习教育激励着他们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每周五,科里大查房、会上争论交锋,一次又一次刨光了他们的“临床思维”。
多年的临床实践练就了他们过硬的技术实力,在业界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这从他们的工作中就可见一斑。
不能直立行走,不能平躺,不能平视前方……这是今年32岁的张立(化名)13年的生活写照。造成张立痛苦13年的疾病名叫强直性脊柱炎,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在张立上大学第一年,他的腰骶部开始疼痛,之后是腰椎、胸椎、颈椎……身体的疼痛越演越烈,脊柱后凸畸形,后来两个髋关节也无法活动。昔日精干的小伙只能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
“髋关节融合程度特别严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王文革说,“这样的病例很少见,长期卧床导致患者骨质疏松,脊柱又紧邻主动脉和错综的神经,手术会非常困难。”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全院进行大会诊,经过全面评估和反复论证后,专门为张立定制了手术方案。王文革3D打印出张立骨盆,并在术前进行反复演练。通过三次手术,为张立置换左、右侧髋关节,最后进行脊柱矫正。这台手术,让早已绝望的“折叠人”张立挺直脊梁,如获新生。
除了掌握精湛的骨科手术技术,王文革也注重医德医风修养,把“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先后获得全国医德标兵、山西省卫生系统五一劳动奖章。
襄汾县高一学生王华(化名)酷爱运动。然而,5个月前,在一次跳远训练中,他的右腿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本以为休息一段时间就没事了,但持续不断的疼痛和伸不直右腿,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学习,让他苦不堪言。
王华的父母四处打听,慕名找到了市中心医院骨科一病区主任、运动医学专家李仕臣,最终确诊为“半月板破裂”。8月24日,李仕臣为王华进行了关节镜下半月板重建术,使王华的腿部在受伤半年后得到根治。“康复决定手术成败。”为了确保手术效果,李仕臣对每一位病人都细心地进行康复指导、电话随访,并督促其定期复查。
2001年骨科一病区的关节与运动医学团队,在全市率先开展关节镜微创手术后,相继开展了肩关节、踝关节、肘关节、髋关节等多关节疾病的镜下诊疗手术,目前这项技术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其中,对镜下半月板缝合术、膝关节复杂韧带损伤联合重建术后的康复治疗有独到之处。
精益求精 屡创佳绩
近年来,骨科二病区主任吴建临带领的脊柱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展创伤小、恢复快的脊柱内镜技术。这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腰椎疾病先进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常见脊柱疾患的手术。
一位34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常年修车,腰部疼痛,反复发作,腰痛成了家常便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带着希望,患者来到了骨科二病区就诊。
“手术很成功,我们打开了直径仅为五六毫米的手术切口,清除了压迫患者神经的突出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术后当天患者就能自己下床上厕所。”该手术用时仅一个半小时,经过吴建临、梁旭脊柱微创团队全神贯注的“神操作”,一台安全性高,“椎间盘突出微创椎间孔镜”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仅住院3天就康复出院。
脊柱内镜技术的采用,标志骨科微创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俗话说,“少怕歪,老怕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常伴有多种内科并发症,一年内病死率高达34.8%,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一名79岁的老人不慎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还合并有肺心病,在子女的陪伴下来到骨科三病区就诊。经过详细研究和精心规划,该病区主任刘琦选用微创手术,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目前最先进的微创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手术,又一次创造生命的奇迹。术后第一天,老人在家属的搀扶便可以下床行走。
髓内固定手术在该病区开展近5年,有130余位老人因此延长生存时间,也把老年髋部骨折的死亡率降低到15%。
无微不至 广受赞誉
“我是曾经在骨科治疗过的一名普通患者,入院以后,医生耐心细致地和我一起分析病情,制定最佳手术方案,让我满怀信任;骨科的护士们敬业有能力,周到有耐心。刚入科室,事无巨细地告知住院相关情况,手术结束后细心罗列术后注意事项,恢复阶段亲切指导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让我感受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道理……感谢你们对患者及家属亲切热情的态度和照顾!”这是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像这样的感谢信,骨科的大夫们收到了很多。
“护理和治疗是手术成功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缺一不可。”护士长姚建英表示,为了保证患者就医安全,使患者享受到专业、全面的优质医疗服务,该科护理部开展了“延续服务”。通过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家访,提供专业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再入院率,实现最大化康复,深受患者和家属的赞扬。
提到骨伤,大多数人会觉得肯定要住院手术,但市中心医院骨科刷新了群众对骨伤的认识,他们所提倡的保膝理念和微创治疗,不仅让患者能省时、省力、省钱,重点是还能“少遭罪”,让百姓看到了该科在技术上的先进和医德医风上的高尚。
“治病不能只注重身体上的疾病,更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一位女士由于腰腿痛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担让她无暇顾及自己的病情,也使得她的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8月17日,入住骨科,因腰疼伴随双下肢抽痛,加之担心患有焦虑症的爱人,使她总处在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见谁和谁吵,到处发脾气。“坏的情绪肯定会影响手术的质量。”主治医生梁旭首先和患者的孩子聊天,了解家里的情况,每次与患者交流时总用手先握住患者的手,以温暖患者的内心。再从家里人的角度,帮她分析解决家里的矛盾,一遍一遍地给她宽心,患者的情绪慢慢好起来。
2019年9月,襄汾县一位78岁的老人,十几年前腿就开始疼,后来照顾他的老伴儿也开始疼,直到两人腿都变形了,老爷子无法行走了才来就医。老人在骨科进行了双膝关节置换后,就一直想让主治医生芦浩给老伴儿也看看。“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老人不容易。”老人家里没车,村子离县城又太远,为了了却老人的心愿,芦浩自己开车两个多小时将老人送回家,并为他的老伴儿进行了检查,左邻右舍听说骨科大夫上门服务,纷纷过来找芦浩检查。自从老人手术成功后,村里越来越多关节变形的老人来到该科进行治疗。像这样的上门服务在骨科不是个例。
技艺精湛攻顽疾,医德高尚美名传。市中心医院骨科团队不断提高诊疗技术,努力提升服务品质,用更加专业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群众健康。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