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系列报道之三十—— 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2022-01-25 10:06: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您的献血间隔期已满,明天有时间来献血吗?”

  “有,请帮我预约。”

  1月21日上午,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占宁“如约”来到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大厅,又一次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这项“爱心行动”,他已经坚持了13年,希望用每一次的“举手之劳”,给更多患者和家庭带去希望与曙光。

  刘占宁能走上无偿献血道路,一点儿也不稀奇。他本就从事与“爱心”有关的工作,且一干就是30年。他默默无闻地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三尺讲台,为一届又一届听力障碍学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与责任心,让学生们得以“听见”世间的美好。

  当爱心变成使命,奉献化作本能,刘占宁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这要从2009年讲起,他途经市区平阳广场时,偶然瞥见广场一隅有间无偿献血屋。想到献血能够救人,他便径直走了进去,第一次挽起袖子、伸出手臂,捐献了400毫升全血,自此成为一名无偿献血者。

  “一位重病患者急需输注O型血小板,您是否愿意捐献?”2017年,刘占宁突然接到血站打来的紧急电话。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血小板也可以捐献,但是他没有迟疑,也没有询问任何问题,就一口应承下来。

  当时,刘占宁的心情比以往任何一次献血都要激动。他回忆道:“从接到电话那一刻起,就觉得这位患者的生命和自己息息相关,心里只想着‘一定要救活他’。这种强烈的被需要的感觉,正是我参与无偿献血的源泉与动力。”

  通过这件事,刘占宁得知血小板主要用于救治血液病患者、危重出血患者、因放化疗引起骨髓抑制的癌症患者等,且临床需求巨大时,他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成为一名成分血捐献者。为了保证血液质量,他坚持锻炼身体、作息规律、饮食清淡。

  有一次,刘占宁在献血过程中,突然感到一阵晕眩。他没有告诉身旁的采血护士,而是默默咬牙坚持。下机时,他一个踉跄险些摔倒,护士弄清楚缘由后严肃地“批评”了他。他说:“马上就要献完了,不想半途而废……”

  刘占宁讲述自己的献血经历时,平静得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因为,在他看来,参与无偿献血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是自己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习惯。多年以来,他“习惯”挤出时间去献血,“习惯”跟亲朋好友分享献血的益处,“习惯”带动他人奉献爱心。

  截至目前,刘占宁共捐献4000毫升全血、9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至少给108人带来了希望,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铜奖。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无偿献血。能够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患者提供一丝帮助,让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刘占宁感叹,“其实,有很多患者需要依靠不间断地输注血小板来维持生命,我们能做的就是定期献血,让血库有足够的血液储备,在关键时刻点亮他人生命,同时也在不断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