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若干年来,结核病一直未被消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建科37年来,几代人凝心聚力,潜心钻研,攻坚克难,不断提高结核病诊治能力,从1985年建立之初的10张床位,到2022年科室已设有两个病区、80张床位,利福平敏感结核病组、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组、肺结核介入组、结核病相关危重症组4个亚临床专业组,参与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年来在科、教、研等方面取得成就,在全市治疗呼吸传染病中发挥着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明晰发展战略 全力打造亮点品牌
作为市级重点专科、市结核病定点医院、市耐药结核病诊疗机构,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发展使命和目标明确。近5年来,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前沿,完善硬件措施,使结核病诊断技术更精准、更快速、更方便。
“确诊结核病并不容易,每一个判断都会影响患者的诊疗路径。”2月15日,是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主任李华每周一固定的门诊日,一位患者反复咳嗽常年不愈,各种抗生素、止咳药轮番上阵都不见效,最近更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李华查看、比对患者的每一张CT影像,反复分析每一处细节。治疗过程、工作环境、家庭成员状况一一过问。在临床工作中,李华特别注重鉴别诊断。
如今,李华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在治疗结核病方面已得心应手。然而在李华1998年刚到结核科时,“那时候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高,病床少,患者少,诊断治疗结核病的方法也少,从事结核科的年轻医生更少。”李华说,当时,肺结核病患者确诊,主要通过痰培养、痰涂片等技术手段查到结核杆菌,但检出率却只有不到20%。很多时候需要等患者的痰,而痰是否出自病变的肺叶也不能确定。早期病原学依据拿不到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误诊。
科室技术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临床专科的重要指标,而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在结核科,除了考验医生的经验储备,还需要丰富的检查手段才能明确诊断。
2017年11月1日,结核科引进支气管镜,通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刷检,让疑似病例“无所遁形”。
2020年9月29日,37岁的王女士因反复咳嗽、咳痰加重,就诊于结核科。“通过影像发现这位患者的右肺已整体实变,形成气管闭塞。”主治大夫耿冬鹏考虑患者为支气管结核,应尽早实施气管镜介入干预治疗以保护支气管和肺脏。
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考验的是术者的手术经验与过硬的技术。在5年的介入治疗中,耿冬鹏为患者实施支气管镜下介入手术2000余例,介入及支气管相关的检查及治疗一项项突破,也练就了他一双巧手、一双慧眼、一颗细心。
按照手术方案,在患者支气管内病变部位进行冷冻治疗,结束时给予局部注药治疗。手术有效避免了支气管病变诱发不可逆的气道狭窄、肺不张、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也提高了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
之后,随着结核病实验室全自动集菌涂片染色机、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分子诊断系统、环介导等温、溶解曲线等结核菌检测新技术的不断引进,使结核病的病原学阳性诊断率达到50%以上,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率也较前明显提高。肺结核患者原本漫长的治疗康复之路“提速”,极大地减轻了肺结核病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动了该科在结核病相关危重症等方面的救治水平。
曾经有一位9岁的女孩在其他医院昏迷15天,各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当时家属都绝望了。来到市三院后,结核科医护人员认真地分析了患儿的病情及各项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患儿恢复了健康。
倡导人文关怀 倾心提供温情服务
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结核病却在“改头换面”挑战医学底线。多年来,让专攻肺结核疾病的医生们最为头疼的,是耐多药肺结核和广泛耐药肺结核。
“随意停药、漏药,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结核。”2019年10月22日,56岁的玄某第三次因结核复发入院,最终被诊断为耐多药结核。耐药性结核组负责人赵红丽至今还为此感到惋惜,因为玄某在2003年确诊肺结核用药半年就自行停药。2018年7月复发后,治疗两个月又自行停药。
“结核病治疗用药时间长,全程为6至8个月,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且用药要足量,得全程遵循规律地治疗。”赵红丽说,很多患者觉得治疗周期太长,依从性变差,使管理难度加大。殊不知一旦出现耐药,治疗全程变为18-24个月,联用药物多、不良反应大、且治愈率低,治疗费用高。
“作为医生要理解患者的痛苦,他们需要关怀、沟通和鼓励。”李华说,结核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得了结核病人往往会有自卑感。在结核科,除了治病外,医护人员还要消解患者心理上的问题,会告知患者“这个病”是可治的,即便是重症患者,他们也会一再鼓励,不让患者放弃。
2019年10月14日,一位年仅25岁的患者因“咳嗽、咳痰1月”收治入院。予以抗结核治疗一月,效果很不理想。最后,经详细检查被诊断为耐多药结核。
“我能活多久都不知道,管我干嘛?”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患者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改变,必须从心入手。多管齐下,攻心治本。此后,两个多月时间,李华天天守在病房,找他谈话,聊亲情,普及结核病科学防治知识,对患者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
为了解决耐药患者治疗难题,结核科积极探索合理的耐药结核治疗策略,争取到国家CDC的结核病科研项目。之后,经院内讨论及国家示范中心远程会诊,患者于2019年12月19日入组NDIP扩展项目。
科研项目入组,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提供国际推荐的一线方案,还为患者免费提供6-8个月的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时价约两万美金左右。在团队的努力下,不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使患者获益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全科人员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使该科的耐药结核病诊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跻身省内一流。
加强业务培训 全面提高学科实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科室硬件设施的同时,李华还在软件上下功夫。不断对标一流,定位高水平专科,规范结核病诊疗。
“多学、多看才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只有科室人员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带动科室向前发展。”为了打造专科品牌,提高竞争力,科室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李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仅自己要外出学习,还先后派青年医师赴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胸科医院、上海肺科医院、西安胸科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带回结核病诊疗新理念、新技术,提高团队人员业务素质,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高,使得结核病诊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一支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5人的有活力、年轻化的结核病专科团队已形成。
李华与同事们并未止步于此,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科室还在带动区域结核病诊疗整体水平提高上不懈努力。
由结核病科牵头成立了市卫健委的结核病专业质量控制部、临汾市医师协会结核病医师分会。每年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国内、省内的专家进行授课,对下级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建立了结核病相关专业人员微信群,业务学习常抓不懈。
通过网络随时沟通交流,通畅转诊通道,及时传递患者信息,促进结核病患者的全疗程管理。2021年5月29日,曲沃县的王先生因出现发热,无畏寒及寒战,间断咳痰,咯血,就诊于该县中医医院,通过胸部CT考虑为肺结核。随即转诊到市三院结核科就诊。“部分病灶内可见空洞形成,右侧胸膜局限性增厚,右肺中叶可见多发小结节彩。”卢向志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回当地医院,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目前患者已经达到临床治愈。
通过医联体的上下联动,促进学科发展同质化。通过与疾控部门密切合作,保证患者的随访、督导,防止患者丢失。目前,临汾市的结核病防控各项指标较前明显提高,居于全省前列,正在努力早日实现“终结结核流行”终极目标。
此外,该科室人员在承担本专业医疗救治任务的同时,还在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流、新冠肺炎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来临之时,冲在救治第一线,为我市的结核病防控和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救治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精诚团结、奋发向上。如今的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已经成为我市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尖刀部队”,2016年、2019年先后荣获市级“优秀护理先进集体”称号。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病科始终以精湛的技术、热忱的服务,为临汾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