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聆听来自临汾护理战线的奉献故事

2022-05-10 10:05: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市支援吉林核酸检测应急队圆满完成任务

我市支援太原核酸检测医疗队队员在做外环境采样

  编者按

  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他们是最美天使。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中,他们勇敢无畏,逆风而行;在平凡岗位,他们坚守初心,奉献大爱。无论青丝白发,他们始终恪守南丁格尔誓言,用坚强的臂膀肩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用温暖的手掌抚慰病患的心灵。

  心里装着使命,帽檐沾满晨光。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

  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不同岗位的护士,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奉献故事。

  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夏军香:

  核酸外采“领头雁”

  对照清单备物资、科学布置采集点、合理规划各区域……5月7日一大早,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夏军香就来到该院传染病区附近的小广场上,有条不紊地张罗着近千名药店从业人员的核酸采集事宜。

  此次受检人员多、采集任务重,夏军香一刻也不敢松懈。她来回穿梭在人群之中,不是维持秩序、指导操作,就是增补耗材、核对样本。期间,她的手机铃声接连不断地响起,皆是各单位预约核酸外采服务。

  “随着各行各业的核酸检测需求大增,每天少则十几单,多则三四十单。”夏军香一边翻动随身携带的排班表,一边紧急部署、统筹人员。她既要发挥好“领头雁”作用,也要当好“指挥官”,带兵打好每一场战“疫”,为此常常加班到深夜。直到最后一名外采队员回归大本营,她才能安下心来。

  根据我市疫情防控工作需求,保障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夏军香自2020年8月组建了这支核酸采集队伍,目前队伍已由130人扩充至236人。她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实干的精神带出了一批批技术过硬的核酸外采“特种兵”,近四个月共采集核酸样本20余万人份,为我市的疫情防控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夏军香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一直奋战在传染病临床护理第一线,在一个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2003年,她义无反顾投身于抗击非典的战斗之中。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她又一次冲锋在前,定期对医院各部门进行疫情防控落实情况巡查督导,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新冠肺炎防控、治疗、护理、核酸样本采集、检查检验系统信息录入流程等知识培训及考核,保证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每每接到上级发来的紧急抽调通知,她总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加班加点、科学调配护理人员前去支援,圆满完成了各项紧急任务。

  面对疫情,夏军香迎难而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犹如一朵铿锵玫瑰,绽放在抗“疫”一线。她郑重地说:“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我会带领我们的团队继续战斗、奋勇前行,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采血护士安新新:

  热血铸就生命桥

  今年32岁的安新新是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的一名采血护士。与大家常见到的护士不一样的是,她的“战场”不在医院而在采血一线,她不直接面对患者,却为患者“输送”生命源泉,让大爱在血液中温暖流淌。

  8年来,安新新默默坚守在流动献血车上,执着前行在爱心之路。5月7日,她又随车来到了安泽县,为当地献血者提供暖心服务。健康征询、体格体检、采集样本、血液初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则容不得丝毫马虎和懈怠。

  “血液采集事关献血者与用血者的安全与健康,每项流程、每个细节都需要细之又细。”安新新说。只见她反复认真核对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依次为符合条件的献血者绑止血带、擦消毒棉、采集血液,同时密切关注献血者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用关切的眼神、温暖的话语消除献血“新人”的紧张情绪。

  为了保障临床用血,不论高温酷暑还是数九寒冬,安新新都随车奔波于各县(市、区)。有一次要去霍州,却突然遇上了大雪,高速公路临时关闭。献血车又转而走霍侯一级公路,冒着风雨艰难前行。由于当天天气恶劣,安新新和同事历经3个小时才抵达霍州香江广场,看到献血者已在现场等候,她们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安新新还积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定期回老家——尧都区乔李镇北侯村开展爱心活动。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乡亲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逐渐从排斥、怀疑转变为接受和热爱,并常常打来电话询问:“你们什么时候还来?我们已经做好献血的准备了!”

  “多采一袋血,就能多救一个人。”为此,安新新和同事总是一再延长工作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招募献血者。虽然长年身处狭小的空间,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而枯燥的采血工作,但她们无怨无悔并乐在其中,用责任和爱心搭建起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的生命桥梁。

  无偿献血,无价真情。在这个岗位上,安新新见证了太多难忘的瞬间,那些温暖与感动化作了她奉献爱心、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她道出心愿:“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热血队伍’,让我们一起为生命之路传递希望。”

  市人民医院临汾西站核酸检测队:

  守好“疫”线安全门

  5月2日晚,夜色沉沉,临汾西站最后一批旅客已全部离开,站前的核酸采集棚内仍有几道身影忙碌着。将一整天的数据分类、统计、汇报后,市人民医院临汾西站核酸检测队的护士栗泽、李静、刘小娜才动身回家。凌晨入睡,天不亮起床,早上6时40分第一班列车进站时他们准时到岗,这是所有队员的常态。

  市人民医院自去年8月承担起临汾西站核酸检测任务,队伍不断充实调整,今年4月7日,核酸检测队成立了“青年突击队”,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个人的青春融入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以奋斗之姿,生动诠释了临汾青年的风貌和新时代护士的担当。

  青年突击队队长王娟说,从今年2月底开始双采双检,每个人的工作量增加了三倍。整个采集流程,核酸采集人员每天都要重复几百次。防护服一穿就是6个小时,为了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更为了保障旅客的安全,不到交班他们决不离开工作岗位。

  作为医院派驻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护士王娟、何峰姣和栗泽已经在临汾西站坚守了近280天。寒冬时节,他们都被冻得瑟瑟发抖,临时休息的帐篷被风一刮,寒风就会灌进来,脚底贴上保暖贴,一个小时就会变硬,麻木的双脚踩在硬邦邦的暖宝贴上一站就是五个小时。

  高温是每一位完全户外作业的护士都要面对的巨大考验。几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加上高强度的核酸采集工作,让护士梁俐敏身体不适,但她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护士长高丽霞、张梦涛和候荣,一到岗就不停地忙碌着,整理物资、维持秩序、场地消杀,哪里缺人她们便顶上去。一个班下来,衣服的两个袖子都能拧下水。

  为全力保障一线工作,王娟24小时待命。每天医护人员上班前,防控物资箱都会被她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帐篷里,每天工作结束后,又要盘点一遍。“我们的工作很危险很辛苦,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会守好临汾阵地。”王娟说。

  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护士长闫建伟:

  无影灯下守初心

  “大家速度快一点,8点前做好一切准备!”5月6日7时许,市中心医院心脑血管专用手术室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只见手术室护士长闫建伟穿梭在无菌物品间、无菌敷料间和手术室之间,再三叮嘱护士们备好手术所需器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当天上午有三台手术,其中一台是“冠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型术”。心脏外科手术步骤复杂、难度系数大,虽然闫建伟反复交代护士各种注意事项,但依然放心不下,多次巡视手术进程,给予现场指导。

  “在手术室里,任何一个细节都会产生‘蝴蝶效应’。”闫建伟说,“我们必须把每个步骤都做到精细、精准、规范,管理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流程、各环节,配合主刀医生、麻醉医生打好‘生命之战’。”

  一台手术短则两三个小时,长则十余个小时,加班加点、彻夜鏖战对闫建伟来说已是工作常态。有时,他一连忙碌十五六个小时,刚刚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家,衣服还没换下就接到医院打来的紧急电话。他从来不会迟疑,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有一次,闫建伟面临着两难抉择:一边是母亲即将手术,一边是患者急需手术。关键时刻,他还是选择了后者。两个手术室在同一楼层,相隔不过几米,他却抽不出几分钟时间去看母亲一眼,一心扑在眼前的手术台上,为抢救生命争分夺秒。

  紧急、凶险的心脏外科手术顺利完成,闫建伟依然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清点手术所有用物,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妥善固定管路、标识清楚,与ICU护士交接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等等。直到当天一切工作处理完毕,闫建伟才急匆匆赶去看望做完手术的母亲。那一刻,他的心里充满了内疚与自责。

  这件事令闫建伟久久难以释怀,但是他依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动情地说:“我感谢我的职业,是它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我会继续怀揣‘天使梦’,身披‘绿战袍’,奋战在无影灯下,努力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照亮和温暖患者。”

  市第五人民医院三病区护士长许秀眉:

  用心用情暖人心

  5月5日一上班,市第五人民医院三病区护士长许秀眉和同事在病区,开展了病区安全大检查。

  “连犄角旮旯都要查,只有做到细节上不留死角,才能在安全上不留隐患。”病房门窗、床铺、被褥、床头柜、病区的装饰条……许秀眉都要细致地检查这些区域的每一处,因为在这些地方,最有可能找到被患者藏起来的“危险物品”。“患者的安全在这里才是第一位的,细心工作很关键。”虽然,安全检查是许秀眉每天上班都要做的事,但她丝毫不放松警惕,因为一次小忽略,在这里都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不一会,许秀眉就从患者的床铺底下翻出一叠方便面袋。“这一小撮洗衣粉,对于普通人来说没什么,却可能被患者当成饮料喝掉。”在精神科工作,许秀眉练就了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侦察兵”本领。每次在病房照顾患者的时候,都要留心观察患者的一举一动,跟患者“斗智斗勇”,通过一丝蛛丝马迹,排除安全隐患。

  每次用餐,许秀眉会在餐厅,时刻观察牙齿不好、饮食无节制患者的进食速度,以避免他们发生噎食。

  每次发药,许秀眉会盯着患者把药吃掉,还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小动作。有的患者将药物藏在蛀牙里,有的悄悄藏在衣袖里,还有将药物咬碎等医护人员离开后再吐出来的。“按时、按量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封闭病房患者多无家属陪护,所有的日常生活都要我们全方面照顾。”许秀眉除了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康复锻炼,更多是关注病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要为所有患者理发、清洗衣物,为不能自理的患者刮胡子、洗脚、修剪指甲,帮患者从头到脚、里里外外的洗干净。有时,患者可能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出现一些攻击和伤人的行为。许秀眉要进行逐一甄别,如有轻微的心理问题或情绪问题就当场进行心理疏导,较严重的问题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

  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爱心去照顾好每一位患者,还是难免受到患者“袭击”,但许秀眉相信,“对病人发自内心的爱,一定会感动他们。”

  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郜芝华:

  双手托起新希望

  5月8日,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里,监护仪、呼吸机滴答作响、时刻不停,新生儿科护士长郜芝华辗转于各个暖箱之间,她不仅要仔细观察每个小宝宝的精神状态、摄入奶量,还要及时捕捉和判断小宝宝病情的细微变化。

  “暖箱的温度、湿度要符合这个宝宝的胎龄和体重,要重点关注宝宝的体温、面色。”“给那个宝宝吸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规范处置,注意监测宝宝的呼吸状况。”郜芝华依据每个小宝宝的情况,及时给出相应的护理要点,反复叮嘱护士们在严密监测小宝宝各项指征的同时,一定要细心再细心,尽心再尽心。

  NICU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在这里的小宝宝大多是新生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且病情瞬息万变。“表情安详、睡得香甜,说明孩子很舒服。如果皱着眉头、哭声尖锐,则说明孩子有些难受……”经验丰富的郜芝华,对小宝宝的各种表情“信号”了如指掌。

  就在此时,一个暖箱里传出小宝宝的哭泣声。郜芝华立刻循声而去,用双手轻柔地抚触小宝宝的身体,传递着温暖、安定的力量。在爱的包裹中,小宝宝像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很快平静下来,随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郜芝华除了要做好病房护理管理工作,还要常常奔波在紧急转运危重小宝宝的路上。不论再晚再累,不论天气如何,只要“冲锋”的号角响起,她总会义无反顾地奔赴在抢救一线,拼尽全力为小宝宝争取生的机会。虽然宝宝们小小的躯体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在郜芝华和同事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的守护下,宝宝们正在用坚强创造生命的奇迹,使NICU里时刻充满着朝气与希望。

  5月8日是母亲节,作为宝宝们的“临时妈妈”,郜芝华收到了一份美好的“礼物”,那就是“留级”70多天的小早产宝宝终于排除万难、顺利“毕业”了。

  回想与小宝宝共同作战、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郜芝华不由感慨万千:“陪伴和见证小宝宝闯过难关、痊愈出院,是我们最幸福也是最期盼的事情。我们会把这份满满的爱、深深的情传递下去,让生命之花幸福绽放,托起更多家庭的未来。”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任度晓:

  敬佑生命不言弃

  “每天的交接班尤为重要,每个患者的情况都要详细掌握。”5月1日早7时30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任度晓开始床头交接班,每位病人的病情,包括用药情况及用后的身体反应等,他都要了然于胸,交接完后任度晓一刻不敢耽搁,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战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11年的从业经历,让任度晓从“急救小白”蝶变为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急救哨兵”,在急诊室里经常上演的生离死别,也让他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和作为一名急诊护士的责任使命。

  随着一辆救护车疾驰而来,一位突发心肌梗死的老人被送进来。老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在同事进行人工心肺复苏时,任度晓果断按既定抢救流程启动除颤仪,为老人进行电除颤。他说:“脑海里就一个反应,一定要抓住急救黄金五分钟。”

  反复的心肺复苏,三次电除颤,使用强心药物治疗……老人的心跳、呼吸及神志逐渐恢复。恢复意识后,老人强烈要求将老伴叫进抢救室。听到老人交代后事的那一刻,任度晓唯一的念想就是拼尽全力抢救老人。抢救期间他也一直鼓励老人要坚持住。经过坚持不懈努力,断断续续十几次电除颤,老人终于度过了危险,被安全送至导管室进行治疗。

  “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任度晓深知,急救的最初几分钟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此,他反复演练、耐心实践、苦练基本功,如今的任度晓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快速的应急反应,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

  “其实白天还好,最难熬的是晚班和节假日。”任度晓告诉记者,由于急诊科全年24小时从不“打烊”,晚上和节假日门诊停诊后,所有患者就集中到了急诊科,工作强度和压力激增。但任度晓觉得让更多垂危的患者重获新生,虽然辛苦,但很欣慰。

  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护士长程华:

  用爱照亮康复路

  “护士长,感谢您对我母亲的照顾……”5月5日上午,患者家属燕女士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来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护理站。她紧紧拉住护士长程华的双手,一再说着感激的话语:“谢谢你!你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南丁格尔。”

  燕女士说,母亲患有脊髓炎,四肢无力、无法行动,她和家人对此疾病不够了解,护理不当引起感染。住院期间,护士长陪伴他们从“零”开始,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护理技巧、解决护理难点,量身定制护理方案,为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奠定基础,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是程华从事护理工作15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虽然康复医学科收治的大多是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能自如的患者,日常护理工作繁杂琐碎且常常与脏累相伴,但她从未嫌弃、从不抱怨,总是从心出发、用爱服务,以饱满的热情为一位位患者排忧解难。

  这里的患者普遍病程长、恢复慢,对患者和家属而言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每天,程华在查房时,除了要关注患者的康复情况,还会留意家属的心理变化。一旦察觉到家属有任何负面情绪,她都会及时开导、暖心安慰。

  当程华又一次来到李姓患者的病房时,他的妻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说:“丈夫突发脑干出血,当他病情稳定来此进行康复治疗时,我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护士长多次私下找我谈心,帮我逐渐建立起信心,让我又看到了光明。”

  对许多患者和家属而言,程华就是点亮希望的人。一直以来,她专注于康复护理事业,坚持开展康复知识宣传推广,牵头成立临汾市护理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为全市康复护理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康复护理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入发展。并通过建立“临汾市脊髓损伤微信交流群”,为全市脊髓损伤患者义务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坚定了康复患者“团结互助、共战疾病”的信心。

  康复路上,护理与爱并肩同行。程华坚定地说:“我愿用爱心呵护生命,用双手传递温暖,用真诚的心去善待每一位患者,用更专业的技术和更优质的服务,为患者争取更多的希望。”

  尧都区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王芳:

  一针一针筑防线

  “宝贝,把小手插在腰上好不好?”“有只‘小蚊子’要叮你一下!”“太棒了,阿姨给你一个大大的赞!”“五一”假期期间,一走进尧都区车站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冠疫苗接种点,就看到护士王芳正在施展“哄娃高招”。在她的鼓励和安抚下,一名又一名小朋友顺利完成了疫苗接种。

  自我市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以来,王芳除了要承担原有的社区居民健康工作职责,还要肩负起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重任,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下班时间,每天重复着相同的话语、相同的动作,用“一针一针”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

  健康问询、核对疫苗、抽吸药物、找准部位、快速注射……接种任务重时,王芳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天,期间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上一趟厕所,也顾不上起身活动一下僵直的腰背,只为了加快疫苗接种速度,减少接种人员等待时间。

  直到任务完成,脱下装备,王芳才发觉双手早已被汗水浸泡得泛白、发皱,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双腿双脚肿胀,甚至连原本的裤子、鞋袜都穿不进去。那一刻,她累得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想畅快地喘口气。

  近期,王芳就像个陀螺一样,旋转在需要她的每个岗位上。为了支援市区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任务,她更是忙得不着家,接到任务就要第一时间出发。一天深夜,紧急电话又响起了,她只能狠下心来,将熟睡的孩子独自锁在家里,又一次奔赴“疫”线。

  然而,这个累不倒的“女汉子”,也有脆弱的一面。提起孩子,她有着太多的亏欠,心里不由涌起阵阵酸涩。她背过身去,悄悄擦拭着奔涌不止的泪水,哽咽着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太少。孩子却说,妈妈,我长大以后也想当一名白衣天使……”

  如果可以重来,王芳依然会选择“逆向”前行。虽然防护帽和口罩遮挡住了王芳的大半张脸,却挡不住她眼里的坚毅和温暖。在她看来,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散发光芒。她会全力以赴,努力为构筑全民免疫屏障添砖加瓦。

  记者 侯秀娟 李静 闫晏宏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