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爱心奉献精神的体现。2022年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我们,拯救生命!”。本报刊发一组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和无偿献血者的感人故事,旨在歌颂无偿献血者的爱心行为,呼吁社会公众广泛支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共筑爱的长城,为拯救生命奉献力量。
市中心血站二号流动采血车
牵爱心之“线” 搭生命之“桥”
不论数九寒天,还是烈日酷暑,一辆辆流动采血车穿梭于城市乡镇之间,架起了传递人间大爱的一道道桥梁。6月10日,在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记者跟随市中心血站2号流动采血车深入爱心企业,见证采血车医务人员忙碌的一天。
当天7时,司机苗军军已开始仔细检查采血车车辆状况和车载供电设备。组长徐静和其他5名采血医务人员紧随其后,赶忙领取、核对采血所需物资和献血纪念品,并推着小推车一趟趟往返于采血车与仓库之间,将一箱箱物品搬上搬下,这些体力活早把她们锻炼成了“女汉子”。
经过近一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准备,采血车准时出发了。此次的目的地距离较近又处于平川县,医务人员的心情相对轻松一些。往常要去偏远的山区县时,山路崎岖蜿蜒,车内颠簸明显,有时难免被晃“晕”了。
8时50分,采血车顺利抵达位于襄汾县邓庄镇的临汾万鑫达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车上人员立即行动起来,连接电源、调试设备、搬运桌椅、撑起遮阳伞、支起宣传展板等,以最快速度完成采血前的所有准备。
这家公司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每次都有上百名员工积极响应,此时已有近20名志愿者闻讯赶来采血点。苗军军和护士赵华莉身兼数职,先是维持现场秩序,接着依次为志愿者核验身份、填表登记。
“昨晚有没有熬夜?”“今早吃饭了吗?”“最近身体有没有不舒服?”每当有志愿者登上采血车,徐静都会不厌其烦地详细问诊,为其进行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她是组长也是体检医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既要为献血者把好“健康关”,也要为采集的血液把好“安全关”。
一辆小小的采血车,维系的是千千万万病患的生命,血液安全至关重要。负责血液初筛工作的董俊秀一丝不苟地为身体条件达标的志愿者抽取血样、检测化验,每一步、每个细节都不容有失。她说:“血红蛋白、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等检测项目全部合格者,才可以献血。”
“血液初筛合格!”每当董俊秀道出这句话,等待区都会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一同为献血者打气加油。扎紧绷带、消毒扎针、取血贴签……只见,护士侯苗苗、孙梦娜动作娴熟,一针见血,一气呵成,精准、规范地进行着每一个采血动作,并时刻关注献血者的面色表情和精神状态,用关切的眼神、温暖的话语消除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情绪。
护士苏潞随即将刚刚采集到的新鲜血液进行标识、热合,并放入冰箱冷藏处理。她说:“这些血液不能直接用于临床,要送回血站检验科接受更为严苛的检测。”
“快吃饭吧,都有点儿凉了!”一忙就忙到了13时,在爱心企业相关负责人的再三催促下,医务人员才端起了早已送来的美味午餐。“这是我们吃得最早的一顿午饭了!”徐静道出,“每次遇上团体献血或是献血高峰期,为了让献血者缩短排队时间、尽快完成献血,我们尽量不喝水也不吃饭,直到采血结束。”
匆匆吃完午餐,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直到最后一名献血者完成献血,已是16时30分。这一天,他们共采集了49袋爱心血液,总计约19600毫升。
返回路上,天色突然变暗,紧接着下起了大雨。徐静说:“这样的情况,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别说是返回时下雨了,就算是出发前下雨下雪,也不会影响行程。今年春节前夕,我们连续多次去浮山县招募志愿者、采集血液,去了几次就赶上几次下雪。有一次回来路上,雪下得特别大,我们卡在了进退两难的山凹处,好在苗军军经验丰富,及时化解危机。这些困难对我们而言都不算什么,只要能采集到患者所需的血液,一切都是值得的。”
迎着朝阳出发,冒着风雨而归,这时已临近18时。大家没有急着下班,而是分工协作,有的再次核对试管、标本、血袋数量,有的交接献血数据和血液,有的补充第二天外出采血所需物资,有的清洁消毒车内环境和采血仪器……
为了保障临床用血,他们常年随着流动采血车“走南闯北”,足迹遍布我市各县(市、区),牵爱心之“线”、搭生命之“桥”,用责任和坚守谱写一曲曲奉献之歌。
货车司机张亮
热血英雄 传递大爱
5月30日一大早,市民张亮来到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大厅,经健康征询、体格体检、血液初筛等环节,确认身体状况符合疫情期间的献血条件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156次无偿献血。
“我与无偿献血的故事,可说来话长了。20多年前,我一时冲动登上献血车,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张亮感叹道,“这种成就感来源于,我献出的那袋血将帮助最需要的人。”
2008年,通过血站开展的无偿献血宣传科普活动,张亮了解到除了全血,还可以捐献成分血,用于救助大出血、慢性血液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等患者,但是捐献者相对很少,他便毫不犹豫地转为捐献成分血。
张亮是一名货车司机,经常天南海北跑运输。每每忙完单子回到临汾,他都会刻意调节饮食和作息,以达到献血要求的健康状态,力争每月捐献两次血小板。哪怕工作再忙,他也从未“失约”,月月实现“全勤”。一想到自己的血液能为他人带来希望,他就充满了坚持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
“我是助人者,也是受益者。”张亮道出,“父亲在世时,做了次手术,术中输入了各类血液制品。根据国家规定,无偿献血者累计献血800毫升,本人可终身不限量免费用血,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免费等量用血。因为我长期献血,所以血站对我父亲手术所产生的输血费用全额报销,给我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
张亮从未想过,“小小”的爱心之举,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帮助。他感叹道:“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既是为了今天的别人,也是为了明天的自己。”
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献血人数有所下降,血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保障临床用血。献血多年,张亮早已把自己视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主动发动身边朋友加入这项“热血事业”。每发动一人,他都要亲自带着对方来献血,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在对方献血时及时送上温水。往往一去一回,就要耽搁他一上午时间,但他认为只要能多带动一个人、多献一袋血、多救一名患者,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张亮已累计捐献61600毫升血液。要知道,一般一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为4000至5000毫升,张亮的献血量相当于十三四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截至目前,他已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两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
6月9日,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中心血站联合开展“捐献环卫热血、爱心奉献社会”无偿献血活动,环卫工人们踊跃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记者 李静 摄
“熊猫人”赵根云
血型稀有 爱不稀有
今年57岁的赵根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稀有血型拥有者。19年来,每当她接到市中心血站打来的急需用血电话,或是看到“临汾RH阴性O型血”微信群发布的紧急通知时,总会第一时间回复:“我可以,我马上过去!”
那是2003年,她在基层卫生一线全力抗击非典,并积极响应无偿献血的号召,为保障临床用血贡献力量,那时她才得知自己的血型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是RH阴性O型血,俗称“熊猫血”。
“我起初有些懵,接着想到多年前曾看过的一部日本电视剧《血疑》,因剧里的女主角是RH阴性AB型血而引发了一系列故事。”赵根云回忆道,“那一刻,我真是又惊又喜。原来,我的血型这么稀有。”
通过血站工作人员的介绍,赵根云进一步了解到,在汉族人群中,拥有RH阴性血型的人仅为千分之三,如果再按照A、B、O、AB单型来划分,概率则为万分之几,所以RH阴性血被大家称为“熊猫血”。
为了避免浪费“稀有血液”,血站会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备血。赵根云从事医务工作多年,深知血液对于抢救生命的重要性,心底更多了一份“熊猫人”的责任感。只要接到紧急求助,她就会及时献上一份珍贵的“救命血”,从未犹豫,从不推脱。在她看来,每一个招募献血的电话响起,都是在争分夺秒挽救生命。虽然她的血型稀有,但她的爱绝不稀有。
赵根云自2008年加入临汾稀有无偿献血者队伍后,积极参加血站举办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令她最为感动的是,这些年,随着微信的兴起,团队的力量愈发强大。微信群一发布急需用血的消息,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接龙“抢任务”。
在这个有爱的大家庭里,赵根云和许多“熊猫人”一同温暖前行,多次救人于危难。尤其是她得知自己的儿子也是稀有血型后,不仅带着儿子去献血,还鼓励儿子加入现居城市的无偿献血队伍,在关键时刻助人一臂之力。
截至目前,赵根云已参与无偿献血14次,累计捐献5400毫升全血。每次完成献血,收到“血液合格,用于临床”的短信时,就是她最开心、最欣慰的时刻。
“爱心屋”是赵根云的微信名,也是她一直坚守的信念:将爱心源源不断输送给有需要的人。她说:“只要身体健康,我时刻准备奉献热血。希望更多‘熊猫人’加入我们的队伍,确保这一特殊群体‘用时有血,用血不急’,让稀有血型不再‘稀有’。”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爱的约定 延续十载
每年的冬夏两季,在山西管理职业学院总能看到这样温馨的一幕:师生们纷纷挽起袖子,有序登上市中心血站流动采血车,踊跃奉献爱心,将滴滴血液汇聚成川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为有需要的人点亮希望。
这个“爱的约定”,已经延续了十余年。今年的5月25日至26日,山西管理职业学院与市中心血站又“如约”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师生们提前通过线上小程序报名并预约献血时段,错峰、分批次来到采血车。
“学校一发出倡议,我和学校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就第一时间报名响应。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有点激动也有点忐忑。”19岁的张舒赟是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也是活动的志愿者之一。通过血站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她消除紧张心理,献出了300毫升热血。
“我看着自己的血液流向采血袋,想到‘举手之劳’就能帮到他人,心里涌起一种自豪感。”张舒赟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新人”分享献血体验,鼓励他们伸出手臂,勇敢突破“第一次”。
老师和同学们先后赶来献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爱心热潮。郭美衍是财会系会计专业大二学生,这已经是她第 3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了。她说:“截至目前,我已经捐献了900毫升血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拯救生命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发放无偿献血宣传材料,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师生们依次进行各个环节……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副处长张文斌一直在活动现场忙碌着。十多年来,只要采血车开进校园,只要他的健康状况符合献血要求,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捐献400毫升血液,次次如此。“2001年,我在河北上大学时,为了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师队伍里,有很多人都是固定献血者,定期奉献爱心和热血早已成为习惯。”张文斌感叹道,“同时,学生们通过无偿献血,真正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并主动加入热血大家庭,一同为生命接力,让爱心源源不断地接续下去。”
小小的采血车里,承载着满满的希望。此次共有188名师生成功献血,献血总量高达54300毫升。点滴小爱,汇聚大爱;踊跃“举手”,彰显担当。多年以来,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广泛发动、多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影响和带动众多学子加入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行列之中,以实际行动传递着真情和温暖,将爱的种子播撒向社会,让它们生根发芽,开出更多更美的“公益之花”。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