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7月10日18时许,市人民医院急诊大厅内,呼叫系统响起:“一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绿色通道随即开启,将患者送入心内导管室,穿好铅衣的李鹏、马琦早已准备就绪。心内科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组负责人庞卫乾下达指令,不到10分钟,团队迅速投入抢救。30分钟内置入支架一枚,成功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这样“惊心动魄”的情形时常上演。去年,结构性心脏病小组正式从心内科分出,独立发展以来,团队在庞卫乾的带领下,披荆斩棘,积极开展新技术,显著改善了高危、高龄、复杂、重症心脏病患者预后,始终保持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与国内先进技术同步。
尽“心”之力 挑战巅峰
如今冠脉搭桥患者越来越多,但搭桥不是一劳永逸的,如何解决大隐静脉桥10年后闭塞的问题,庞卫乾团队一直跟随国内前沿技术的脚步。
73岁的张先生,11年前进行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虽然一直吃药控制,但今年再次复发入院。
“你的桥血管又堵了。”果然不出庞卫乾所料,张先生的静脉桥血管自开口完全闭塞,入口不明确,病变程度不明确,进行第二次开胸搭桥风险极大。经过团队反复探讨,决定对静脉桥血管采取介入治疗。先开通右冠原位血管并置入支架3枚,再依次治疗前降支和对角支——钝缘支静脉桥血管。
虽然确定了手术方案,但是成功实施也非易事。静脉桥血管的介入治疗是非常高危的手术之一,对技术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造成血栓脱落、心肌梗死等致命性风险,但这是当前患者恢复血运重建的唯一可行可试方案。庞卫乾在马琦、李鹏的紧密配合下,历时3个半小时,为患者开通血管。
冠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因其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成功率低等特点,被称为冠脉介入治疗“最后的堡垒”,令很多医生望而却步。
刘先生今年6月初出现胸闷、气促,造影后发现其前降支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累及右冠状动脉,同时伴有血管迂曲、钙化等症状。“患者冠状动脉慢性病变时间长,病变血管只有一个逆向通道,如果导丝操作稍有不慎,病人很有可能倒在手术台。”开通前降支对患者症状、生活质量、预后有极大意义,患者才47岁,家属强烈希望能开通闭塞的血管。
手术开始,庞卫乾在众多细如发丝的侧枝血管中反复寻找通路,成功将逆向导丝送入右冠远段血管腔内,经过近5个小时,逆向导丝顺利通过血管闭塞段,成功开通右冠,恢复了3级血流,守住了患者血运重建“最后的堡垒”。
以心医“心” 负“重”前行
每台手术都必须穿戴一套重达10多公斤的铅衣,他们前行之时要承受的不只是铅衣之重,更有患者的生命之重。
5年前做过支架植入手术,4年前做过颈动脉支架术,2年前患哮喘。2022年5月31日,王先生因主动脉重度狭窄、急性心力衰竭入院。“不换瓣膜,将有生命危险;换瓣膜,手术风险极高。”这道极具挑战的选择题,摆在了庞卫乾面前。
“如果把人的心脏比喻成房子,瓣膜就像房门,门无法开合,血液就无法从心脏流进流出,人体血液无法循环的结果就是死亡。”83岁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有合并疾病,王先生的“房子”基础陈旧、结构复杂,瓣口面积仅有0.4平方厘米,难以通过心外科手术换“心门”。团队对其主动脉瓣病变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后,认为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这项“不需要开胸的换瓣手术”,能在避免传统外科换瓣带来大创伤的同时,达到与外科手术一致甚至更优的效果。但手术的难度也更大,需要院内多学科协作,更需要强大的综合实力和深厚的学科底蕴做支持。
手术当天,多个科室紧密合作,庞卫乾团队分工明确,以毫米为单位精准定位,扩张球囊准确落在预设位置,打开“门洞”,再经导管迅速准确地置入新的生物瓣膜,搭好新的“心门”,整个手术过程一气呵成。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庞卫乾带领团队以心医“心”,在技术上、服务质量上更上一个台阶。
5月23日,30岁的周先生来到心内科,这已经不是周先生第一次来医院就诊。就在一年前,他因头晕、头疼到院就诊,被初步诊断为脑梗死。医生在进行了完善脑动脉造影等一系列相关检查后,发现患者脑部血管并没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甚至连高血压、高血脂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没有。庞卫乾果断让周先生做了右心声学造影,确诊周先生患的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先心病——卵圆孔未闭,但当时他婉拒手术。仅一年后,周先生就因症状加重,再次寻求救治。
庞卫乾强烈建议住院治疗,周先生这次没有拒绝。团队为患者实施了介入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通过在患者右侧大腿根部股静脉穿刺,并经过反复耐心调整导丝,随后将一根导管送入,不偏不倚,微微张开的封堵伞牢牢嵌套在房间隔,成功封堵住心脏“洞孔”。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两天后便康复出院。
守“心”之本 护卫健康
为提高医联体心血管病领域的诊疗水平,该院心内科通过远程“互联网+”手把手教学的形式进行技术帮扶,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要求。
“胸痛中心有专门设定的胸痛救治网络,患者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在救护车上就开始术前准备,到院后直接进入导管室。”庞卫乾介绍,这条“绿色通道”为患者脱离险境赢得了宝贵时间。
今年4月,57岁的张先生频发胸憋,在当地医院进行药物球囊扩张治疗后康复出院,仅两个月后,症状再发,张先生凌晨被救护车迅速送到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紧急治疗症状改善后,绿色通道随即开通,通过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三支病变严重,冠脉急性闭塞,血管出现夹层与血肿。
这种情况对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反应速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执行力”早已成为这个团队的特质,深深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刻在骨子里。为了挽救张先生的生命,大家各司其职,庞卫乾、李鹏两位医师对右冠发起了“进攻”,为患者植入5个支架,成功挽救患者生命,也帮兄弟医院成功处置一起冠脉介入术并发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患者告别“金属心”,迈入“可降解”。
1月25日,付先生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处理后,症状刚有缓解,却突发室颤,为了进一步治疗,于当天转入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冠状动脉造影术提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庞卫乾建议安装支架。因不想终身携带金属支架,付先生果断拒绝手术。“放支架,是为了保命,咱得先活着。”正好付先生的血管符合新型的可吸收支架,这种心脏支架能被降解和吸收,对于患者的远期受益更大。
新型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有着严格的适应症,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PSP的规范操作进行,还需要在腔内影像学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指导下进行,这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极为苛刻,对整个操作流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团队此前参加过国家可降解支架的课题研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讨论,为付先生精心设计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圆满完成了手术,患者反映术后胸闷、胸痛症状消失,一颗心终于落了地。
因为对生命的敬畏,所以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丰富经验的累积,方显诊疗时的淡定与从容。专业性强、战斗力强,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团队,这支在拯救生命战场上锻造而成的护“心”铁军,正在以他们的爱心奉献和敬业担当,造福越来越多的患者。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