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三十七载志如磐 薪火相传写大爱

2022-08-30 09:41: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已经建院37年。在一代代三院人的努力下,如今的第三人民医院已经形成了传染病区、综合病区和胸科病区“一院三区”的分布格局,是全市唯一二级甲等传染病专科医院,肩负着全市400万人民群众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医疗诊治重任。特别是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来临时,该院勇挑重担,全力应对,为临汾乃至山西的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被国家、省、市授予表彰和奖励。

  37年来,一代代三院人围绕“团结 奋进 创新 向上”八字三院精神,凝心聚力,顽强拼搏,为医院的超常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7年来,一代代医务人员医者仁心,薪火相传,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大爱守护着全市人民的健康。

  今天本报刊发市第三人民医院老、中、青三代6名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希望更多的年轻医务工作者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肝病二科主任王雪梅:

永不言弃 岁月流转仁心依旧

  一袭白衣,一句誓言,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任王雪梅秉承初心,在肝病救治领域深耕38载,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无私的爱心,为深陷绝境的患者擦亮希望的光芒。

  1984年10月,王雪梅进入临汾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科没多久,就遇到一名紧急入院的流脑患者。患者昏迷不醒、全身抽搐,病情极度凶险,但在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力施救、精心护理下,一步步转危为安,这让参与救治的王雪梅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坚定了她在这个“冷门”领域奋斗终生的勇气和信心。

  那个年代,一提到传染病,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恐惧感,甚至认为传染病科医生也是危险的。王雪梅从未将旁人的误解放在心上,尤其是传染病科摇身一变成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曾经单一的科室又被划分为肝病科和结核科后,她更将全部心思放在肝病防治工作上。她深知,唯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增强辨识疾病的能力,提升肝病防控和诊疗水平,有力保障患者和他人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被确诊为早期肝硬化,他万念俱灰,想要结束生命。细心的王雪梅察觉到小伙子的异样后,一再耐心开导、鼓励他坚强应对、重建信心,并竭尽所能、想尽办法控制他的病情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硬化不再像过去无药可医,小伙子经过七八年的治疗,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同时收获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是王雪梅从医多年始终遵循的信条。3年前,一名患者因严重肝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绝望之下,患者从北京返回家乡,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了王雪梅。王雪梅迎难而上、直面挑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为患者实施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她的精心治疗和悉心呵护下,患者成功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再度迎来生机和希望。

  王雪梅常说,医疗技术有限,但仁心无限。而医者创新的动力,恰恰就来源于这份面对患者病痛、希望给予帮助的仁心。38年来,她义无反顾地奋斗在临床一线,钻研各型肝病的诊治,尤其是重症肝病、终末期肝病及并发症,由她主持开展的“肝穿”技术,更为我市及周边地区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患者带来了福音,极大减轻了患者因前往外地就医所带来的身体、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从医者,以德为本,以术为先。在患者眼里,王雪梅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多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位热心又严厉的好老师,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很远。我愿尽己所能,全力帮助科室年轻医生钻研业务、尽快成长,给更多患者带来更大福祉,为医院发展添砖加瓦。”

  岁月流转,“医”心依旧。目前,王雪梅是医院里工作年限最长的医生,但她依然保持着奋斗的姿态,朝着心中的目标笃定前行,步履铿锵,足音响亮。

体检科主任王桂花:

无怨无悔 数次转岗初心不变

  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患者尽心尽力,市第三人民医院体检科主任王桂花自1991年8月1日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因为工作出色,表现突出,她先后在多个重要岗位工作。从业30载,不断变化的是工作岗位,永远不变的是她对职业的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王桂花的第一个岗位在结核科。当时结核患者每两天要做一次胸穿和腰穿,一间病房4个患者,全靠手抽,王桂花手上的血泡被磨破,破了再起,她却没有丝毫怨言。工作虽辛苦,但能学到本领,能帮到患者,她的心里还是甜滋滋的。

  对于王桂花来说,每一次工作的调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2004年,因工作需要,王桂花调至糖尿病科。在糖尿病科工作的两年间,王桂花每个月都会准时到翼城县和洪洞县的分院出诊,一个医院一去就是半个月。

  每次4个多小时的门诊,找王桂花的患者都会将诊室坐满。在患者眼里,这位个子不高、略带榆次口音、平易近人的医生,就是给他们带来希望和健康的使者。

  2006年年底,医院开始筹建大内科,组建血液透析科,王桂花再一次勇立潮头挑起大梁。那时临汾血液透析机特别少,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王桂花将医院刚引进的3台血液透析机的运转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患者上机要4个多小时,再经过消毒等程序,一个患者就要5个小时。”每天做3波,早上6点钟患者就要上机,晚上下班已到夜里,整整4年不管是周末还是大年初一,王桂花都在医院。“我就是冲着你来的这儿。”因为对王桂花的信任,有一个患者一来就是十几年。

  2010年医院要上等级评审,王桂花又一次站了出来,到医务科报到。“当时医院需要准备的东西特别多。”从上任医务科主任开始,王桂花的时间陀螺又开始不停地旋转起来。整整两年,王桂花每晚忙到半夜,上网查资料补章程,联系科室、医护人员按照二甲评审标准,分包到人。“太不容易了!”当评审组宣布通过之后,王桂花喜极而泣。

  2015年起,因为医院发展需要,王桂花又调任体检科,用仪器、数据在患者与医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您有基础病史,又多年没做体检,建议做一个全面一些的检查。”乡宁的刘先生得过肾炎,因身体不适来体检时,只想做个常规检查,不太接受王桂花建议的全面检查,认为有点“小题大做”。王桂花耐心地向刘先生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刘先生最终做了全面体检,发现了早期肝癌。经过治疗后,刘先生顺利康复。“我这病能治好,是遇到了负责任的好医生,我太幸运了!”刘先生专程赶制了一面锦旗,向王桂花表示感谢。

  “其实没什么,作为一名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王桂花不仅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更是全院皆知。能让症状不典型的重疾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成果背后却是很多“想不到的苦心”,是面对细微异常,刨根问底、认真负责的态度。

  “王主任总是把担子往自己肩上扛,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第一个冲锋在前,为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树立了榜样。”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刁士琦如是说。

感染性疾病一科主任杜秀芳:

艺高胆大 医术精湛守护平安

  流感、风疹、恙虫病、猫抓热、黑热病、手足口病、布鲁氏菌病……这些人们听过或是没听过的传染病,都是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一科的诊疗范围。作为科室主任,杜秀芳带领团队勇于挑战难题,不断攀越高峰,以精湛医术为患者驱逐病痛,用硬核实力守护万家平安。

  从医20年,杜秀芳一直奋战在传染病防治最前沿,长期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其中不乏许多匪夷所思的疾病。数年前,一位老人因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损伤,辗转于多家医院却找不到病因。家属不愿眼睁睁看着老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

  “高度怀疑是恙虫病!”杜秀芳此语一出,震惊四座。这种疾病闻所未闻,她又是从何得出?胆大源自“艺高”,杜秀芳依据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通过仔细查体发现老人淋巴结一侧肿大,小腿上有一处被虫子咬后形成的焦痂等,并依据老人的临床症状,拨开层层迷雾找到了“元凶”,使生命垂危的老人再次迎来生命的曙光,仅仅治疗了7天便康复如初。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两年前,一名曲沃男子连续半年反复发烧,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来到三院后,杜秀芳经过详细检查发现男子的血小板、白细胞明显减少,有贫血、脾大等症状,便细心询问他曾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关键信息,有力地证实了杜秀芳的推断,男子患上了晋南地区罕见的黑热病。

  发热待查,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考验着医院的临床实力和综合水平,考验着医生的智慧和功底,杜秀芳说:“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如果疑难发热性疾病被误当成普通疾病来治疗,那后果不堪设想。遇到这样的患者,我们就要像侦探一样,在复杂的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中‘抽丝剥茧’,觅得‘蛛丝马迹’,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杜秀芳常常说,这里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大多是急症,病情复杂且病因不明。身为医者,永远有新的内容要学习和探索,只有潜下心来,深入研究,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初心,激励着她一路乘风破浪、执着前行。

  20年来,杜秀芳未曾有懈怠,也不敢有一丝放松,不仅熟练掌握了传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还能熟练诊断处理诸多危急重症。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勇于拓展新领域、新项目,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带出了一支凝心聚力、能打硬仗的队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新力量。

  杜秀芳是传染病诊疗的专家,更是“杂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压在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一次次冲锋在最危险的前沿,一次次化解最紧急的险情。她说,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挑战,她将倾尽全力,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推动医院感染病学科的升级发展,“平”时有能力解决疑难杂症,“战”时为广大市民筑起一道最坚强的防线。

康复科主任闫双勇:

坚持不懈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作为康复科医生,闫双勇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生命质量的保驾护航者。

  “现在按这里还疼不疼?”“不疼啦!”看似简单的对话,背后却是生命的奇迹。日前,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病区,主任闫双勇正耐心地向一位正在做康复治疗的患者询问。几周前这位患者刚入院时,还插着管,四肢僵硬,语言功能丧失,经过系统治疗,现在已经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几步,还能简单地与人交流。

  如今,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已经成为集偏瘫康复组、言语组、理疗组、疼痛手法组、中医组、脊柱组等8个组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康复基地,吸引着很多患者慕名前来。

  然而,在2018年闫双勇刚接手康复科时,科室23名工作人员,却只有区区几名患者。面对如此窘境,该如何打破“僵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闫双勇先从培养医务人员主人翁意识开始,从细节上打造,步步为营。没有设备,就培训工作人员更多的治疗手法;没有资金,就从改善环境细节着手;患者不方便,就准备“家属厨房”,在吃喝住行上,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方便……一系列举措,很快就打开了康复科的新局面。

  “作为一名医生要有耐心、爱心、细心和良心,从患者的角度看问题。”即使现在科里的45张床位经常满床,但为了让患者顺心、舒心,科室每月会开一次座谈会,让患者及家属说感受、提建议,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建议有针对性地作出改变。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付出,让患者能够在医院做好康复,保证出院后能正常生活。”经过多年的努力,闫双勇用现代康复技术,增加了很多脑病患者的生存几率,更是提高了数万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给生命以岁月,康复给岁月以生命”,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闫双勇对这句话感触很深。

  自1996年,闫双勇穿上白大褂后,就立志做好人民的医生。在那个康复医学尚未为公众所知的年代,作为一名内科医生,闫双勇痛心地看到很多脑病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出院后,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回归正常生活,有尊严地活着。“出院的病人真的完全好了吗?疾病就真的治愈了吗?”带着问题,2002年闫双勇开启了自己的北上求学之路,康复也第一次走入他的视野。

  “当时没有器械,所有的康复全靠一双手,但康复真的可以让脑病患者重新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在北京跟随著名康复学专家瓮长水教授学习期间,闫双勇看到很多偏瘫患者从卧床到站立再到独立行走,他也真正理解了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庭的意义所在,更坚定了要走这条路,造福更多家庭的信念。

  20年的康复之路,闫双勇走得坚定、有力而不凡。如今51岁的闫双勇,每天在科室挂满康复患者书画作品的“书法长廊”里,奔走往复,继续为追求生命质量忙碌……

结核科主治医师耿冬鹏:

以身试“镜” 打开病人生命之窗

  “如果没有遇见您,我的病不知何时才能好。是您慧眼识疾患,妙手除病痛,才使我早日康复,得以返校攻读硕士学位。”近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眼含热泪的小秋(化名)向主治医师耿冬鹏真诚道谢。

  两年前,就在小秋即将开启研究生学习生涯之时,突然咳嗽不止、胸闷气短,四处求医却久治不愈,无奈办理了休学手续。经邻居介绍,小秋慕名找到了耿冬鹏。耿冬鹏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敏锐地发现小秋支气管黏膜下层“藏”有极为隐蔽的结核病灶,继而明确诊断为支气管结核,随即对小秋进行了有效的对症治疗。

  结核病即民间俗称的痨病,曾经令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但耿冬鹏却一心扑在结核病防治第一线,把结核病诊疗和科研工作作为毕生事业。

  2017年,耿冬鹏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进修归来,不仅带回了前沿的医疗理念,还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支气管镜技术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大显神威。耿冬鹏说:“这项技术的引进和运用,让疑似病例‘无所遁形’,为易被误诊为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患者带来了福音。”

  为了提高诊疗技术,耿冬鹏还曾以身试“镜”。当时,他在护士的配合下,连续三次插入、拨出镜子,直至第四次才顺利推进,使镜子直抵气管、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期间更是克服了重重难关。有了这次切身体验,他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临床资料,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要领,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大大减轻了支气管镜受检者的痛苦,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结核病诊疗技术水平。

  对待工作和学习,耿冬鹏就是这样的“狂人”和“狠人”。他深有感触地说:“尽管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但结核病防治仍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凭着这股韧劲,耿冬鹏在我市率先开展了多项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技术,如冷冻消融术、球囊扩展术等,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截至目前,他已实施2000余例支气管镜下手术,使先进的医疗技术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

  梦想不止,脚步不歇。耿冬鹏说:“结核病一日不绝,结核科医生一日责任不懈。许多人只知道结核病传染性强,却不知结核病诊疗早已开启新纪元,绝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都可痊愈。因而,结核病医生在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探索结核病治疗新技术方面有更长的路要走。”

  因为有爱,所以无畏。耿冬鹏怀着非凡的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做着“平凡”的事,用汗水和执着书写着“惜医者仁心,愿苍生无恙”。

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程飞:

悉心关爱 温暖老年生命归程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病区,贴着一张特殊的奖状,这是一封巨幅的感谢信,问及奖状的由来,大家都知道这是患者家属在老人去世后,专门给医生程飞送来的。

  2020年1月,多年的“植物人”姜老住进了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生程飞从姜老整体病情入手,充分权衡利弊,为老人制定出一套详细的饮食计划表和个性化诊疗方案,大到食物的性状、用餐节点,小到每日蛋白质、维生素、碳水的总摄入量……“除了‘落实快’还要‘服务细’。”住院19个月,老人在程飞和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下,身上从来没生过褥疮,病情也有所好转。去年,老人由于病情突然恶化去世,老人走后,家属专门过来送了这封感谢信。

  8月5日,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埝下病区支援3个月的程飞,心系病情不稳定、心衰严重的成老,一大早就到病房看望老人。“爷爷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程大夫,你回来我就放心了。”成老今年已是83岁高龄,多年前的一场大面积脑梗,让他卧床不起。入院后,程飞为老人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并常常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老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我们这里的老人基本都是多病共存。不同的治疗理念,将导致后续治疗行为不同。”7年的老年科工作让程飞养成了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也通过不断学习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提高临床救治水平。程飞从老年医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心理情绪、虚弱患者的内环境平衡状态等整体情况,通过多维度“综合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让患者尽快恢复体力。

  程飞有韧性,只要下定决心想做,那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作为老年科的“元老”,如今37岁的程飞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业务精湛、待患如亲。殊不知,刚到医院一心想在外科一展拳脚的程飞,在外科两年后就因其在工作中踏实肯干、勤劳好学,被领导选调到老年科。

  “所谓‘医者父母心’,医生肩负着使命和责任,都是治病救人,哪个岗位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科室要筹建,当时老年科在国内也刚刚起步,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年轻的程飞没有犹豫,立即接下任务。虽然工作很辛苦,程飞却甘之如饴,对待老人如亲人般无微不至。

  程飞主管的刘老是位卧床病人,“这样的患者必须保留胃管,才会避免发生饮食呛咳,但家属坚决反对。”最后老人因此引发吸入性肺炎,家属却不依不饶。刚开始程飞因为不被信任,整夜整夜睡不着,可天性不服输的程飞决定迎难而上,从腊月廿六到正月初五,他寸步不离,没日没夜地守着老人,直至老人度过危险期。

  程飞的暖心服务感动了家属。他们悄悄地将1000元现金“红包”塞给程飞,程飞一再推脱,家属却执意要给,为了打消患者家属的顾虑,他只好暂收“红包”,最后给患者充了住院费。

  “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在程飞心中,行医至善,救死扶伤,是他一辈子的重任;作为医院的一分子更要在医院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为医院的建设出一份力。

  记者 侯秀娟 李静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