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延续生命的希望。“一滴血,一片心,一份爱”。无偿献血使一个个濒危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彰显着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2023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活动口号是:捐献血液,分享生命;活动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本报今天刊发一组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和无偿献血者的感人故事,旨在歌颂无偿献血者的爱心行为,呼吁社会公众积极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用爱心给他人带来生命希望,用爱心共同营造一个充满“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和谐家园。
市人民医院:“公益之花”绚丽绽放
初夏时节,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看到温馨感人的一幕:在门诊楼广场西侧,白衣天使们纷纷挽起袖子,有序登上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将滴滴热血汇聚成暖流,为急需用血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这是市人民医院组织开展的“涓涓热血书写奉献 汇聚人间大爱”无偿献血活动。在这支爱心献血队伍中,既有身先垂范的领导干部,也有长期坚持献血的优秀党员,还有第一次参加献血活动的年轻职工,最终全院共有57名职工成功献血,总献血量达20600毫升。在他们的带动下,过往群众也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用行动传递爱心。
“长期以来,医务工作者不仅日夜奋战在救死扶伤第一线,同时也是无偿献血队伍的重要力量之一。”市人民医院工会副主席马婕表示,“活动旨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这一惠民利民的公益性事业中来!”
无偿献血是市人民医院的光荣传统,作为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该院积极投身献血事业,把无偿献血作为传播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连续多年积极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带头弘扬社会正能量。
市人民医院卫生应急办的高武今年50岁,是献血16次、总献血量6200毫升的“献血老兵”,近几年每次献血时他都会选择捐献400毫升的“全血”。他告诉记者:“我们医院经常需要抢救大出血患者,手术台上最多要用到数千毫升的血液,相当于十几个人的献血量。我们非常清楚血液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献血者的默默奉献,很多患者都会因为缺少血液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作为市人民医院这个大家庭的一员,献血义不容辞。”
35岁的病理科主管技师苏苗亲是位体重只有48公斤的女同志,她从大学时就开始献血,目前已经成功献血10次。“给患者实施手术时经常需要输血,每一次献血就可能拯救一个生命。”苏苗亲介绍,“无偿献血既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帮助到他人,身边好多人都有强烈的献血意愿,却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成功献血,所以我格外珍惜每次献血的机会,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无偿献血。”
在市人民医院,像高武、苏苗亲这样的“献血达人”还有很多。多年来,该院广泛发动、多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广大医务人员以实际行动,消除部分群众献血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进而激发全社会奉献爱心的热情、缓解临床供血紧张局面,用热血让“公益之花”绚丽绽放。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热血接力 让爱延续
8年来,每当市中心血站的流动采血车驶进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都会汇聚起一股股强大的“红色力量”。一届又一届学生以涓涓热血、拳拳爱心为濒临绝境的人们架起希望之桥。
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已成为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的一张亮眼名片。不久前,这里又一次吹响了爱的“集结号”,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司建、邓钰壮、史耀龙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成功捐献了400毫升全血。
“我们校区设有医学类专业,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深知血液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司建坚定地说,“无偿献血,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的事。”
在使命的感召下,诸多学子踊跃走进献血车,勇敢地撸起袖子、伸出手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爱心热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郭晨晨激动地说:“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人,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把这份爱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为更多患者和家庭带去幸福和快乐。”
发放无偿献血宣传材料,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同学们有序进行各项环节……二校区学生会成员段玉杰一直忙碌在活动现场,努力做好相应的服务保障工作。她说:“我从儿时起,就经常陪妈妈去献血,很早在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通过此次活动,我会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这不仅是继承了妈妈的爱心事业,也是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
赤诚的爱心在燃烧,殷红的血液在涌动。一份份希望从这里“出发”,将为亟待血液救治的患者点亮生命之路。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团总支书记王璨说:“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两次无偿献血活动,每次都有上百名师生积极参与。其中有不少固定献血者,定期奉献爱心和热血已经成为习惯。”
点滴小爱,汇聚大爱。多年以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广泛发动、多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影响和带动众多学子加入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行列之中,并多次荣获“临汾市无偿献血促进单位”奖。
“无偿献血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青年学子回馈社会、感恩社会的重要方式。”王璨说,“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该扛起这份社会责任,以热血传递真情和温暖,将爱的种子播撒向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担当。”
市中心血站机采科检验师刘美:全家动员 传递温暖
“无偿献血40次才能拿到金奖,获得3次金奖才能拿到终身荣誉奖。在我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要把无偿献血继续坚持下去,在退休前拿到‘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这一最高荣誉。”刚刚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市中心血站机采科检验师刘美这样说。
今年43岁的刘美负责血液检验工作,每当遇到血液库存紧缺时,她总会义无反顾地化身“应急流动血库”,伸出手臂参加献血,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从业20年至今,她已经献血40次,仅今年上半年就献血两次,厚厚一摞献血证见证了她的无偿献血之路。
“献血不仅能拯救他人生命,还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刘美坦言,“在我的宣传带动下,亲戚朋友们都很支持无偿献血,每次碰到紧急用血的情况时,我都会叫他们来帮忙。我爱人已经献血40多次,早我一步拿到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刘美不仅自己投身无偿献血的公益事业,同时还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遇到紧急用血的时候,大家总会齐心协力,用热血为生命“加油”。
2022年11月30日,市人民医院救治病人急需AB型血小板。当时正值我市新冠疫情静态管理期间,血小板库存出现短缺。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市中心血站4名工作人员争先捐献AB型血小板,然而他们的血液经化验均不符合献血标准。
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刻不容缓。刘美想到姐夫崔毓桐正是AB型血,居住的地方正好是低风险区,她立即将电话打了过去:“姐夫,十万火急,现在我们血站急需为市人民医院输送AB型血小板,你赶紧过来一趟!”作为血站职工亲属,又是退伍军人,崔毓桐没有丝毫犹豫,火速赶到市中心血站完成了献血,解了这燃眉之急。
经年累月,刘美和家人们的无偿献血义举也深深影响了女儿琳琳。今年农历八月廿三琳琳即将迎来18周岁生日,达到无偿献血的最低年龄,她决定在生日的时候去进行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以这种有意义的方式庆祝生日,纪念自己的“成人礼”。
刘美表示:“无偿献血是一种爱别人、爱社会的无私表现,我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用热血传递爱与温暖,点燃生命之光。”
固定献血者段丽彦:生命不息 爱心不止
从1999年到2023年,从第一次到107次,从200毫升到39600毫升……一组组跳动的数字,见证了铁路职工段丽彦的无偿献血历程,他用爱心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让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不断升华。
段丽彦与无偿献血的“缘分”始于1999年,源于他送给女儿的一份“出生礼物”。当时,段丽彦的妻子在临汾铁路医院(现市中心医院)住院分娩,他途经医院门口时遇到一辆流动采血车。在血站工作人员的宣传普及下,他得知无偿献血不仅能救助他人,还能使自己和家人受益,便走向车内捐献了200毫升全血,并把自己的第一张无偿献血证送给了刚出生的女儿。
一段漫长的爱心之旅,由此拉开了序幕。在无偿献血刚刚起步的那个年代,一些人难以接受这种志愿服务方式,但段丽彦却以科学的认知、勇毅的担当、高尚的行为回应了人们的疑惑,帮助了许多身处困境的患者,更弘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着我市血小板需求量持续走高,段丽彦从一年捐献两次全血转为一年捐献10次血小板。其间发生的一件事,让他更加坚定了无偿献血的决心。他说:“我同事突发急性白血病,急需大量血小板救命,但同事就诊的医院所在城市血液库存不足,我听到消息后,了解到我们的血型一致,便立即请假,去那座城市完成了爱心捐献。”
“血液意味着生命,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定期献血,让血库有充足的血液储备。”对段丽彦而言,每次收到血站发来的“您捐献的血液经检测合格,即将用于临床救治患者”的短信,就是他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24年来,段丽彦多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近期又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人们不知道的是,他在十多年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留下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又在五六年前签下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争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什么?”在年复一年的献血过程中,段丽彦心底的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他说:“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能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我会坚守初心,把公益事业进行到底,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更多的爱心和温暖。”
稀有血型志愿者刘鹏阳:危难时刻 挺身而出
“现在急需一袋RH阴性AB型血,请符合条件的爱心人士立即与我们联系!”不久前,“临汾血站AB型阴性群”发出紧急求助,群友刘鹏阳原本要去办事,却毫不犹豫地改道去了市区平阳广场献血屋,第一时间捐献了400毫升全血,为急需用血的患者解了燃眉之急。每次收到这样的求助信息,刘鹏阳都会做出同样的举动。15年前,他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时,意外得知自己是罕见的RH阴性AB型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此前只在影视作品中听说过这种血型,不想自己竟是其中之一。
“在汉族人群中,拥有RH阴性血型的人仅为千分之三,如果再按照A、B、0、AB单型来划分,概率则为万分之几,其中又以RH阴性AB型血最为稀有。”刘鹏阳说,“既然我是稀有血型,就更应该积极参与无偿献血。”
为了避免浪费“稀有血液”,血站会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备血。刘鹏阳自从加入“临汾血站AB型阴性群”,便一直留意群内动态,随时做好“挽袖”的准备。因为每条急需用血的信息背后,都有一个亟待救助的生命。
有一次,群里刚刚发出“一名产妇突发大出血,急需RH阴性AB型血”的求助信息,就引来潮水般的回应。产妇的平安,紧紧牵动着刘鹏阳和其他群友的心。他们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从市区的四面八方赶往指定献血点,帮助这名产妇成功脱离了危险。
“由于血型稀缺,RH阴性血患者一旦需要输血,很可能面临找血难、找血慢等情况。每到危难时刻,我们的团队就会发挥大作用,群友们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使许多患者走出困境、看到希望。”身为团队中的一员,刘鹏阳深刻体会到互帮互助的强大力量。一次又一次救人于危难的义勇之举,更激励着他和群友们勇敢前行。
截至目前,刘鹏阳已参与无偿献血10次,累计献出4000毫升全血。“我随时等候生命的召唤,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刻,义无反顾地奔赴而去。”他坚定地说,“作为一名稀有血型志愿者,我深知应急献血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熊猫人’加入我们的队伍,确保稀有血型群体‘用时有血,用血不急’。”
记者 王德政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