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2023-06-27 09:41: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胸痛作为一种常见且能危及生命的病症,近80%发生在基层,曾因患者对疾病认识严重不足,基层医生受限于缺乏快速识别、溶栓抢救的能力,导致患者错过黄金救治时间。为了给胸痛患者打通“生命通道”,霍州市人民医院发挥县域更贴近群众,能够更好更快地处理胸痛问题的优势,聚焦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与区域协同救治模式,通过大医院的技术“输血”,集团内资源整合及技术提升,把具有鲜明特色的胸痛中心打造成心梗溶栓、专家“下沉”、转运一体的急救网络,为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提高胸痛患者救治率,切实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民心工程”发力

  专家服务来到“家门口”

  刚进兔年正月,55岁的张先生就再一次因“持续性心前区憋痛”,被送至霍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患者生命垂危,为尽快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胸痛中心立即启动院内绿色通道,同时收到消息的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光亮,迅速带领心血管内科胸痛团队核心人员赶往急救室。

  经过综合评估,排除溶栓禁忌症,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便确诊病人病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紧急开展溶栓治疗,从入院到完成溶栓治疗,耗时不到半小时,一小时后病人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病情转入平稳阶段。

  突发急性胸痛,早溶栓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多数患者都有机会转危为安。为给患者赢得救治的“黄金时间窗”,2018年,霍州市人民医院以胸痛中心建设为契机,着手开展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疗,全面建立起“在最短时间内将急性胸痛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的救治机制,进一步缩短了患者的转运时间,霍州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2019年底首次出现下降“拐点”。

  “按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溶栓再通后2-24小时需要进行冠脉造影。”王光亮说。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该院又将胸痛中心与医联体建设相融合,构建起便捷的胸痛诊疗新模式,真正实现“患者在本地就诊,专家资源下沉”的就医体系,让更多胸痛患者能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救治。

  3年前,张先生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至临汾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放置一枚支架。“我一个人照顾,挺不方便。”在外治病奔波让张先生的爱人身心俱疲,“去外边看病可难了!”

  “这次手术就在咱们当地做。”当得知霍州市人民医院与省市多家三甲医院已于今年年初达成合作,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秀心血管专家的手术治疗,张先生和爱人立刻决定就在霍州市人民医院完成手术。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做了手术,省钱还省事。”张先生于当天在导管室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中段95%狭窄,于病变处置入支架1枚。

  该院胸痛中心成立3年多来,霍州市急性心梗死亡率逐年下降,心血管疾病防治已见成效,老百姓身边的“生命安全线”正一步一步建成。

  提升医生技能

  重病及时救治有保障

  “如果不是医生第一时间溶栓,我家老荀说不定就没了!”正在医院陪丈夫复诊的吴女士感慨地说。

  今年3月27日凌晨3点多,吴女士的爱人胸痛4小时后才被发现,被紧急送往霍州市人民医院。接诊医生考虑是急性胸痛,便马上安排做心电图诊断、查心肌酶,很快识别为高危胸痛,立马启动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由于很多人认知不足,导致患者就诊延迟而错过黄金救治时间。”霍州市人民医院院长乔亚明介绍,“急性心梗发生时间越短、溶栓成功率越高,患者预后越好,早一秒溶栓开通血管,就多一分生的希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心梗溶栓救治能力,成为胸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将胸痛中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霍州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3月开始,不断加强所有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学习培训,从胸痛的诊断和规范化处理流程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并对胸痛患者实施“先溶栓、后付费”。

  因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溶栓后患者出现血压和心率急速下降,并出现心衰,抢救团队给予急救措施,待病情平稳后立即启动急诊介入。

  “一开始院里医生们也很紧张,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通过急诊介入,我们已成功抢救5名心梗患者。”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武建丽介绍,急诊介入风险高,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要求高,需要全面提升急性胸痛相关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该院导管室自2023年2月开始实施急诊介入工作,通过上级医院手把手带教,实施远程指导,胸痛中心有介入资质的医生团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能造影,也能和上级医院迅速联动。

  此次高效救治患者,正是得益于该院对胸痛诊治的规范性和对胸痛患者的准确诊断。冠脉造影显示患者三支病变,前降支放置支架1枚,然而,术中患者再次出现慢血流,抢救团队微导管内给予硝普钠进行灌注,扩张血管,改善冠脉供血,然而,患者转入病房后,出现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电解质紊乱和低钾血症,通过对症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

  武建丽表示:“出现这样的胸痛患者,转院肯定来不及,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和及时救治能让急病重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患者荀先生,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起步较晚,但该院冠脉造影工作的开展打开了霍州市急性胸痛救治的新局面。一旦胸痛事件发生,可以一键启动程序,将确诊的患者直接送入手术室。

  延伸服务半径

  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真正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率的关键是在心肌梗死前。”王光亮介绍,大约七成以上的心梗死亡发生在院前。

  “一位患者说他胸闷,未重视,直到6个小时后实在受不了才打120,到医院后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最终抢救无效身亡。”王光亮也经历过因患者对急性心梗缺乏正确认识,未能及时就诊导致的悲剧。他说:“关注院前院外,提升公众意识,是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如今,霍州市人民医院将“胸痛中心救治”与家庭医生签约全面对接,落地分级诊疗,签约后的患者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由家庭医生进行出院后规范用药、居家康复、危险因素控制、定期随访的全流程、一体化健康管理等,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相较而言,刘健就比较幸运,20年前他因“持续性胸痛伴出汗6小时余”收治入霍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出现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心脏扩大等一系列并发症,经住院救治好转后,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坚持规范二级预防。20年间,他在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定期检查、及时调整药物、合理饮食,目前病情控制良好,心脏室腔结构基本正常。

  基层医院是急性胸痛诊疗的最前线,对于最终患者的预后及急性胸痛处理的一系列时间节点的达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打通胸痛患者救治“起跑第一公里”,霍州市人民医院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抓手,快速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网络化建设、规范化流程操作、集约化管理,并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规范化的“胸痛救治点”,争取在霍州市范围内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梗溶栓急救网络,加强心肌梗死急救健康宣教,开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评估,提高知晓率、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大张镇卫生院、白龙镇卫生院、退沙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基层卫生院正在积极创办胸痛单元,让更多胸痛患者便捷就医、满意就医。

  记者 闫晏宏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